作品简介
《武昌九曲亭记》是宋代文学家苏辙所作的一篇描写武昌九曲亭的散文。
全文记述了苏辙的哥哥苏轼重建武昌九曲亭的缘由,说明苏轼“适意为悦”的思想情趣,表现出苏轼游乐山水中的那份洒脱和磊落。显然,作者也在此寄托着思想。全文构思奇特,既抓住建亭的事实特点,也凸现苏轼的思想性格。
文章巧用双线结构,描写苏轼游山建亭行动与赞美苏轼“适意为悦”情怀相辅相成,而以后者为主线,每段结末之旬前后呼应,点明文章脉络,反复强调苏轼寄情山水,其乐无比。文章时空跨度大,忽而武昌之游,忽而少年之游,笔墨挥洒自如,并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熔为一炉。景致美、人情美、哲理美浑然交融。
- 作品出处栾城集
- 文学体裁散文
- 创作年代北宋
创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辙受牵连被谪为监筠州盐酒税务。次年五月,苏辙在赴任途中,绕道送苏过母子到黄州苏轼处。在黄州逗留期问,苏辙与兄同游武昌寒溪西山,并有诗纪行。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辙到黄州看望哥哥苏轼。弟兄俩载酒泛流,到武昌西山上的九曲亭游玩。为了宽勉哥哥贬谪黄州,苏辙写了《武昌九曲亭记》这篇游记。后世将此文与苏轼的《西山诗》合刻于九曲亭内堂的屏板上。
相关诗词
-
《游武夷九曲僭用文公先生韵赋棹歌十首·其五》拼音版
四曲回看天际岩,岩头空翠落毵毵。个中何物尤清绝,云影天光共一潭。
-
《游武夷九曲僭用文公先生韵赋棹歌十首·其三》拼音版
二曲溪头耸碧峰,分明玉女镜中容。到来已讶非人境,峰外奇峰更几重。
-
《武夷九曲渔歌·其十》拼音版
九曲空明眼界宽,仙家鸡犬半林端。千岩万壑春如许,谁解穷源舣棹看。
-
《武夷九曲渔歌·其三》拼音版
二曲高峰泻激湍,娉婷玉女髻螺寒。祗应姑射能相似,未许巫山得并看。
-
《游武夷九曲僭用文公先生韵赋棹歌十首·其一》拼音版
我来九曲访仙灵,积雨初收天气清。旧日虹桥无觅处,依然山色与溪声。
-
《武夷九曲渔歌·其四》拼音版
三曲仙机隐碧岑,琅玕芝草正萧森。山头夜半闻天乐,只有渔郎是赏音。
-
《武夷九曲棹歌·其一》拼音版
红缰白马武夷君,羽节来时鹤一群。宴罢虚皇环佩响,手攀霜树寄彤云。
-
《游武夷九曲灵峰观》拼音版
溪穷九曲日初斜,更蹑灵峰观里霞。华发衰颜还世路,碧桃修竹自仙家。云深绀殿晴犹润,春暖瑶坛晚亦花。便拟重寻辽海约,翩然时泛武夷槎。
-
《武夷九曲渔歌·其五》拼音版
四曲风烟日渰凄,萦纡岩谷互高低。丹光照树明于月,惊起金鸡半夜啼。
-
《武夷九曲棹歌·其二》拼音版
大王峰影似莲花,石栈缘云铁锁斜。拟向紫霄分一曲,便携鸡犬住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