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九曲亭记
〔宋〕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武昌九曲亭记》是宋代文学家苏辙所作的一篇描写武昌九曲亭的散文。
全文记述了苏辙的哥哥苏轼重建武昌九曲亭的缘由,说明苏轼“适意为悦”的思想情趣,表现出苏轼游乐山水中的那份洒脱和磊落。显然,作者也在此寄托着思想。全文构思奇特,既抓住建亭的事实特点,也凸现苏轼的思想性格。
文章巧用双线结构,描写苏轼游山建亭行动与赞美苏轼“适意为悦”情怀相辅相成,而以后者为主线,每段结末之旬前后呼应,点明文章脉络,反复强调苏轼寄情山水,其乐无比。文章时空跨度大,忽而武昌之游,忽而少年之游,笔墨挥洒自如,并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熔为一炉。景致美、人情美、哲理美浑然交融。
- 作品出处栾城集
- 文学体裁散文
- 创作年代北宋
创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辙受牵连被谪为监筠州盐酒税务。次年五月,苏辙在赴任途中,绕道送苏过母子到黄州苏轼处。在黄州逗留期问,苏辙与兄同游武昌寒溪西山,并有诗纪行。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辙到黄州看望哥哥苏轼。弟兄俩载酒泛流,到武昌西山上的九曲亭游玩。为了宽勉哥哥贬谪黄州,苏辙写了《武昌九曲亭记》这篇游记。后世将此文与苏轼的《西山诗》合刻于九曲亭内堂的屏板上。
相关诗词
-
幕府游武夷九曲令拟诗
翠盖高牙停曲径,仙宫广乐导清游。
-
冯子潜将有庐山武夷之游索一绝句为赠
匡庐五老五白龙,武夷九曲九芙蓉。高秋赠尔青鞋去,踏破寒云千万重。
-
满江红·咏武夷
忆昔秦时,中秋日、武夷九曲。烟寂寂、斜阳数尺,寒鸦枯木。三十六峰凝晓翠,一溪流水生秋绿。正满林、桂子散天香,飞金粟。神仙客,金丹熟。玉诏下,云生足。岩头新换骨,尚粘红肉。夜半月华明似昼,玉皇降辇铺淆餗。笑曾孙、回首幔亭前,空松竹。
-
九曲亭联
身世总虚浮,酾酒临江,笑孙郎宫名避暑,霸业而今安在;江山真面目,登高作赋,独东坡亭称九曲,风流千古犹存。
-
武夷九曲
兴穷九折更悠然,棹转船头障去川。留取洞中无尽意,桃花水暖鳜鱼天。
-
题九鲤湖
仙人蝉蜕几经年,山水胜处今依然。长驱九龙叱雷电,高跨九鲤升云烟。武夷九曲此幻相,灵砂九转成丹铅。黄鸡白犬得一舐,翩翩高举红轮边。我家去此可三舍,欲识仙灶无因缘。朅来乞取方匕剂,要使凡骨成飞仙。群仙骈头顾我语...
-
武夷九曲渔歌·其二
一曲溪头春意浓,紫烟深锁幔亭峰。仙源好似桃源路,无数飞花泛水红。
-
游武夷九曲僭用文公先生韵赋棹歌十首·其九
八曲悠然眼界开,溪山如此可能回。兹行须尽平生兴,未卜何时得再来。
-
武夷九曲棹歌·其三
露带罗衣两鬓烟,芙蓉冷浸九溪渊。依稀记得相逢处,曾在玉皇金案前。
-
武夷九曲歌寿少司马陈公七十有序·其七
七歌曰:我所瞻兮云石堂,溪流七曲树生香。石门虚彻把金光,翘首三峰列上方。谁其行乐意未央,天壶日月景偏长。逍遥倚仗回北廊,乐只君子寿无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