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荆轲
〔魏晋〕
燕丹(1)善养士(2),志在报(3)强嬴(4)。
燕国太子喜欢收养门客,目的是对秦国报仇雪恨。
招集百夫良(1),岁暮得荆卿(2)。
他到处招集有本领的人,这一年年底募得了荆卿。
君子死知己(1),提剑出燕京(2);
君子重义气为知己而死,荆轲仗剑就要辞别燕京。
素骥(1)鸣广陌(2),慷慨(3)送我行。
白色骏马在大路上鸣叫,众人意气激昂为他送行。
雄发指危冠(1),猛气冲长缨(2)。
个个同仇敌忾怒发冲冠,勇猛之气似要冲断帽缨。
饮饯(1)易水(2)上,四座列群英。
易水边摆下盛大的别宴,在座的都是人中的精英。
渐离(1)击悲筑(2),宋意(3)唱高声。
渐离击筑筑声慷慨悲壮,宋意唱歌歌声响遏行云。
萧萧(1)哀风逝,淡淡(2)寒波生。
座席中吹过萧萧的哀风,水面上漾起淡淡的波纹。
商音(1)更流涕,羽奏(2)壮士惊。
唱到商音听者无不流泪,奏到羽音荆轲格外惊心。
心知去不归,且(1)有后世名(2)。
他明知这一去不再回返,留下的姓名将万古长存。
登车何时顾(1),飞盖(2)入秦庭。
登车而去何曾有所眷顾,飞车直驰那秦国的官廷。
凌厉(1)越万里,逶迤(2)过千城。
勇往直前行程超过万里,曲折行进所经何止千城。
图穷(1)事自至(2),豪主(3)正怔营(4)。
翻完地图忽地现出匕首,秦王一见不由胆颤心惊。
惜哉剑术疏(1),奇功(2)遂(3)不成。
可惜呀!只可惜剑术欠佳,奇功伟绩终究未能完成。
其人(1)虽已没(2),千载有余情(3)。
荆轲其人虽然早已死去,他的精神永远激励后人。
小提示:陶渊明《咏荆轲》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朗读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咏荆轲》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首借史咏怀、托古言志的咏史诗。此诗以极大的热情歌颂了荆轲刺秦王的壮举,充分地表现了诗人对黑暗政治、强暴势力的憎恶和铲强除暴的愿望。全诗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十分明显,大部分篇幅都用来写荆轲之行,以此着力渲染荆轲不畏强暴、义无反顾的慷慨悲壮之举;刺秦王的过程只以“图穷”以下四句简要叙述;诗的最后两句,体现了诗人对奇功不建的无限惋惜之情。此诗写得笔墨淋漓,慷慨悲壮,在以平淡著称的陶诗中别具一格。
- 作品出处陶渊明集
- 文学体裁五言古诗
- 创作年代晋末宋初
创作背景
《咏荆轲》这首诗同《咏三良》《咏二疏》是陶渊明三首著名的咏史诗,三篇体制大体相当,当为同一个时期的作品。但具体创作时间大致有两说:一说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之后不久,约在永初三年(422),陶渊明五十八岁;一说约在东晋安帝义熙十年(414),当时陶渊明五十岁,与《杂诗十二首》写作时间相近。关于荆轲之事,《战国策·燕策》与《史记·刺客列传》都有记载,其基本情节是相似的。
相关诗词
-
咏史·其二·荆轲
直藐秦皇若釜鱼,图开匕首殿中徂。合从六国成何用,学士空悲剑术疏。
-
赠陈仲醇徵君东佘山居诗三十首·其二
文伯顽仙尽自兼,何须黄纸署名衔。山开窈窕藏书洞,径翳荒榛避诏岩。老衲或来煨榾柮,橐驼尝倩护松杉。虽然豪气屏除尽,閒咏荆轲木是缄。
-
咏史
易水长虹白,将军首入秦。荆轲无剑术,不是报仇人。
-
咏史
燕政托揖让,社稷墟齐兵。昭王图雪耻,求士千金倾。壮哉乐毅士,报以七十城。当时重其略,国乘传荣名。于期颈自刎,荆轲计不成。一感知己恩,九死其所轻。寥寥千载馀,烈风争日明。
-
咏史诗
聂政凭骁气,荆轲擅美风。孤刃骇韩庭,独步震秦宫。怀音岂若始,捐躯在命终。雄姿列往志,流声固无穷。
-
题海陵石仲铭所藏渊明归隐图
...熇宴功臣,旌旗蔽轇轕。一壶从杖藜,独视天壤阔。风吹黄金花,南山在我闼。萧条蓬门秋,稚子候明发。岂知英雄人,有志不得豁。高咏荆轲篇,飒然动毛发。
-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二十六
萧条亭障远,凄惨风尘多。关门临白狄,城影入黄河。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谁言气盖世,晨起帐中歌。
-
贫居作·其十一
家敝渊明苦,愁如止酒何。无嫌游白社,只爱咏荆轲。栗里田园少,篮舆子侄多。黄花吾与汝,长此媚岩阿。
-
侯荆
侯嬴夷门白发翁,荆轲易水奇节士。
-
荆门咏古
荆门一战建奇功,王气苍茫起渚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