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咏荆轲》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首借史咏怀、托古言志的咏史诗。此诗以极大的热情歌颂了荆轲刺秦王的壮举,充分地表现了诗人对黑暗政治、强暴势力的憎恶和铲强除暴的愿望。全诗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十分明显,大部分篇幅都用来写荆轲之行,以此着力渲染荆轲不畏强暴、义无反顾的慷慨悲壮之举;刺秦王的过程只以“图穷”以下四句简要叙述;诗的最后两句,体现了诗人对奇功不建的无限惋惜之情。此诗写得笔墨淋漓,慷慨悲壮,在以平淡著称的陶诗中别具一格。
- 作品出处陶渊明集
- 文学体裁五言古诗
- 创作年代晋末宋初
创作背景
《咏荆轲》这首诗同《咏三良》《咏二疏》是陶渊明三首著名的咏史诗,三篇体制大体相当,当为同一个时期的作品。但具体创作时间大致有两说:一说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之后不久,约在永初三年(422),陶渊明五十八岁;一说约在东晋安帝义熙十年(414),当时陶渊明五十岁,与《杂诗十二首》写作时间相近。关于荆轲之事,《战国策·燕策》与《史记·刺客列传》都有记载,其基本情节是相似的。
相关诗词
-
《咏古三首和陶·荆轲》拼音版
车驱不复顾,入此虎狼嬴。衣冠白如雪,千里送荆卿。酒杯浇热血,努力在兹行。头颅为公掷,仰天笑绝缨。平生重意气,不尔胡豪英。击筑动天地,志已无秦声。田先生既死,樊将军何在。肝胆舞阳裂,魂魄祖龙惊。剑术虽未讲,烈士固徇名。美人惜菹醢,骏马空前庭。时危任刺客,才岂当千城。咸阳楚人火,西风汉家营。天意固有在,人事奚由成。故交屠狗辈,痛饮难为情。
-
《荆轲咏》拼音版
荆高两相许,击筑燕市旁。既乐又复泣,谁知非浪狂。怀七入秦庭,调笑轻舞阳。其事虽不成,白虹久低昂。追思争博日,目摄即遁藏。借问鲁勾践,何如秦始皇。
-
《咏史八首·其六》拼音版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
《咏史诗二首·其二》拼音版
燕丹善勇士,荆轲为上宾。图尽擢匕首,长驱西入秦。素车驾白马,相送易水津。渐离击筑歌,悲声感路人。举坐同咨嗟,叹气若青云。
-
《咏荆轲》拼音版
掣剑高歌易水流,生平知己愧难酬。不徒太子恩如海,尚有将军肯借头。
-
《过督亢陂因咏荆轲事·其一》拼音版
使使持图西献秦,强秦岂不利求真。数千里外此何用,读史谁诚具眼人。
-
《祭旗后一日六保背约纵匪反噬燬陷义庄无数独山顶一带尚守前盟予一家四散几遭阖门之祸在重围中沥血成咏·其四》拼音版
纷粉怒骂总由他,兄弟三人聚一窠。鸡犬乱鸣疑贼至,虫蛇共处齧身多。孤臣力尽唯拚死,同辈机深转议和。到底未除圭角气,夜深还自赋荆轲。
-
《哭沈乙庵翁》拼音版
卧痾传句宠称觥,归序仍能腹稿成。十日死生逢绝笔,万流依倚失长城。乱离残客原同命,博大真人不可名。留咏荆轲一楼影,哀迎终古海涛声。
-
《焦山纪游杂诗·其三》拼音版
解咏荆轲处士哀,辛陈投契并豪才。申君所学惟朱子,却对江山欠玉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