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有感五首》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组政论诗。这五首诗提出息战、行俭德、封建的文治主张,呼吁君主下“哀痛诏”罪己,与民更始,抒发了作者在当时复杂时势下特有的情志,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和政治情况的深刻了解和认识。全诗富于政论色彩,又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
第二首诗表明诗人对当时的形势深为忧虑。”诗人认为,唐王朝对国内的藩镇尚且不能节制,就不用说抵御吐蕃等外族的侵扰了。正是代宗的懦弱姑息,养痈成患,致使国威不振,朝野不宁。以后河北各镇,俨然成为国中之国,山东、江淮,也都仿效,藩镇割据的局面,一直延续到五代十国,形势的发展,完全证实了杜甫当时的忧虑。此诗指明了时局症结之所在:河北虽平,道路已通,之所以诸侯不贡,是因为“高官皆武臣”,文治偏废,故倡“岳牧用词人”。从诗中可以看到当时事势的矛盾性与复杂性。事势的复杂性就在于内外各种矛盾并作,理其头绪,就在诛求之甚,唯有先息战养民才是攘外安内的根本。“先”者,先事息战,再图后事也。故后面三首是诗人治乱丝之策。也就是说,要阐明“息战”真意,必须以大观小,求得诗心。
创作背景
《有感五首》一般认为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秋,当时杜甫在梓州一带。而杨伦持不同观点:“此诗或编在广德元年之春,事迹既多不合。或编在是年冬,方当蕃寇狓猖,乘舆播越,岂宜有‘慎勿吞青海’语,且此时而欲议封建,则亦迂矣。详其语意,当是收京后广德二年(764)春作。盖吐蕃虽退,而诸镇多跋扈不臣,公复忧其致乱,作此惩前毖后之词。未几,仆固怀恩遂引吐蕃、回纥入寇,亦已有先见。所谓编次得,则诗意自明也。”这五首诗和当时国家的政治军事有密切关系。
相关诗词
-
《亡命丹城杂感五首·其二》拼音版
幸有妻儿在,吞声强自宽。扶持怜老瘦,吟咏度艰难。蔬薄三餐减,衾单五夜寒。清辉昔双照,留影好徒看。
-
《灯夕有感二首·其二》拼音版
忆得儿时三五夜,人间此乐有涯哉。不知节物将春去,只道春随节物来。
-
《次韵刘宪副春日湖上有感五首·其二》拼音版
湖水西边旧是家,春风绕屋种梅花。传闻故老谈前日,爱教仙人服幼霞。鹤老离巢松化石,鸾孤照水竹穿沙。只今重到经行处,憔悴萧郎两鬓华。
-
《舟中闻时事有感五首·其二》拼音版
明庭抗论意弥坚,只分微躯毕九泉。笃信亦知成底事,却尤前哲误诸贤。
-
《有感五首·其二》拼音版
谁使三苗叛,深劳王者师。操兵诸将勇,转粟万人疲。行见投戈日,还看奏凯时。犬狼何足道,雨露本无私。
-
《乱中杂感五首·其二·祖黄帝》拼音版
高辛有火正,受封在祝邱。黄帝六世孙,家乘非谬悠。传国及千载,袭封在宗周。因国以为氏,国亡其姓留。乱党诩华胄,腹空无乃羞。
-
《春日有感三首·其二》拼音版
看书数叶眼花旋,推过熏炉去打眠。五十压头衰白尽,书无灵圣事茫然。
-
《有感五首·其五》拼音版
盗灭人还乱,兵残将自疑。登坛名绝假,报主尔何迟。领郡辄无色,之官皆有词。愿闻哀痛诏,端拱问疮痍。
-
《饮兴道观有感五首·其五》拼音版
尔时儒者定应无,问政胡为不问儒。五代乱离千血阵,万山深杳一丹炉。能容隐遁犹难必,遽谓飞升岂不诬。我欲卜邻聊避俗,未须跳入长房壶。
-
《辛丑三月十七日室人生日有感二首·其二》拼音版
偕老刚符百十龄,相期白首影随形。无端骨肉分三地,遥比河梁隔两星。莲子房深空见薏,桃花浪急易飘萍。遥知手握牟尼串,犹念金刚般若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