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五首·其二
〔唐〕
幽蓟馀蛇豕,乾坤尚虎狼。
河北诸镇安史余孽,都是些长蛇封豕、虎豹豺狼,还会在人间作乱。
诸侯春不贡,使者日相望。
他们春时不修职贡,朝廷反倒络绎不绝地遣使去诸镇将旌节授给他们。
慎勿吞青海(1),无劳问越裳(2)。
千万别去侵吞吐蕃,也无劳向南诏问罪。
大君先息战,归马华山阳。
大唐君主已带头停息战争,放马于华山之阳了。
小提示:杜甫《有感五首·其二》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有感五首》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组政论诗。这五首诗提出息战、行俭德、封建的文治主张,呼吁君主下“哀痛诏”罪己,与民更始,抒发了作者在当时复杂时势下特有的情志,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和政治情况的深刻了解和认识。全诗富于政论色彩,又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
第二首诗表明诗人对当时的形势深为忧虑。”诗人认为,唐王朝对国内的藩镇尚且不能节制,就不用说抵御吐蕃等外族的侵扰了。正是代宗的懦弱姑息,养痈成患,致使国威不振,朝野不宁。以后河北各镇,俨然成为国中之国,山东、江淮,也都仿效,藩镇割据的局面,一直延续到五代十国,形势的发展,完全证实了杜甫当时的忧虑。此诗指明了时局症结之所在:河北虽平,道路已通,之所以诸侯不贡,是因为“高官皆武臣”,文治偏废,故倡“岳牧用词人”。从诗中可以看到当时事势的矛盾性与复杂性。事势的复杂性就在于内外各种矛盾并作,理其头绪,就在诛求之甚,唯有先息战养民才是攘外安内的根本。“先”者,先事息战,再图后事也。故后面三首是诗人治乱丝之策。也就是说,要阐明“息战”真意,必须以大观小,求得诗心。
创作背景
《有感五首》一般认为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秋,当时杜甫在梓州一带。而杨伦持不同观点:“此诗或编在广德元年之春,事迹既多不合。或编在是年冬,方当蕃寇狓猖,乘舆播越,岂宜有‘慎勿吞青海’语,且此时而欲议封建,则亦迂矣。详其语意,当是收京后广德二年(764)春作。盖吐蕃虽退,而诸镇多跋扈不臣,公复忧其致乱,作此惩前毖后之词。未几,仆固怀恩遂引吐蕃、回纥入寇,亦已有先见。所谓编次得,则诗意自明也。”这五首诗和当时国家的政治军事有密切关系。
相关诗词
-
河中春游有感五首·其三
坎止流行以待终,幽人射隼上高墉。穷通世路元多事,艰险机关有几重。百尺苍枝藏病鹤,三冬蛰窟闭潜龙。琴书便结忘言友,治圃耘蔬自养慵。
-
和临寒食有感五绝·其二
烈塘坟上树如云,一扫东风十五春。不信令威归不得,竟移华表属他人。
-
有感二首·其二
汉室需材拔隐沦,贩缯屠狗各求伸。可怜风雪南山下,别有当年射虎人。
-
明仲小侄归江浙饯之西渡有感二首·其二
宿秧青碧稚秧黄,长叶抽苗势已张。田就再耘秋有准,水收积潦旱无伤。老牛引犊挨篱卧,新燕将雏贴水翔。一壑一邱吾亦有,谁怜留滞尚他乡。
-
常州孟谏议座上闻韩员外职方贬国子博士有感五首·其一
忽见除书到,韩君又学官。死生纵有命,人事始知难。烈火先烧玉,庭芜不养兰。山夫与刺史,相对两巑岏。
-
对食有感二首·其二
我老虽无家,其实如客耳。食至举匕箸,饱则舍而起。厨人有勤惰,我岂形愠喜。园畦摘青蔬,地碓舂赤米。劳人固已多,坐享颡常泚。作诗本自规,亦以告闾里。
-
白露前一日已如深秋有感二首·其二
护塞宁须右北平,拂云祠是受降城。谁知此志成虚语,白首灯前听雁声。
-
余年二十时尝作菊枕诗颇传于人今秋偶复采菊缝枕囊悽然有感二首·其二
少日曾题菊枕诗,蠹编残稿锁蛛丝。人间万事消磨尽,只有清香似旧时。
-
秋夜读书有感二首·其二
齿发凋残志有馀,一编聊复遂吾初。老来每恨无同学,梦里犹曾得异书。家世偏憎慕青紫,儿童切莫话龙猪。正令世世皆农圃,廉让何妨化里闾。
-
初冬有感二首·其二
峨冠本愿致唐虞,白首那知堕腐儒。碌碌不成千载事,骎骎又见一年徂。无僧解辍斋厨米,有吏频徵瘦地租。要信此翁顽到底,只持一笑了穷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