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西台恸哭记
〔宋〕
始,故人唐宰相鲁公(1),开府南服(2),余以布衣从戎。明年,别公漳水湄(3)。后明年,公以事过张睢阳(4)庙及颜杲卿(5)所尝往来处,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6)而从之游(7)。今其诗具在,可考也。
早先我的老朋友唐宰相鲁郡公在南剑州地方设立办事机构,我以普通老百姓身份投军在他麾下。第二年,在漳江边上与他分手。又过了一年,鲁郡公因事路过张睢阳庙和颜杲卿驻军处常山一带,慷慨悲歌,终于没有辜负自己的诺言,追随诸先烈游于黄泉。如今他的遗诗都留在人间,可以为证。
余恨死无以藉手(1)见公,而独记别时语,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或山水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又后三年,过姑苏(2)。姑苏(2),公初开府旧治也,望夫差之台(3)而始哭公焉。又后四年,而哭之于越台(4)。又后五年及今,而哭于子陵之台(5)。
我遗憾一死之后只能空着两手见鲁郡公于地下,幸而还偏偏记得与他分别时的言语,每当我想到这些情景时,就会在梦中重温一遍。有时遇到山水林池台榭及云霞草木,与我们分手时的情状恰巧相像时,就会令我徘徊流连仔细察看,悲痛异常而不敢哭泣。三年之后,我经过吴县。吴县是鲁郡公早年办公的府治所在地,对着姑苏台第一次为鲁郡公痛哭。又四年之后,我在越王台再次为他痛哭。又过了五年即到今天,我在严子陵钓台又设祭大哭。
先是一日,与友人甲、乙若丙约,越宿而集。午,雨未止,买榜江涘(1)。登岸,谒子陵祠(2);憩祠旁僧舍,毁垣枯甃(3),如入墟墓。还,与榜人治祭具。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4)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又念余弱冠(5)时,往来必谒拜祠下。其始至也,侍先君(6)焉。今余且老。江山人物,睠(7)焉若失。复东望,泣拜不已。有云从南来,渰浥浡郁(8),气薄林木,若相助以悲者。
昨天,我与友人甲、乙、丙相约好第二天聚会。中午,雨还没停,我们在江边雇了条船;然后上岸,瞻仰严子陵祠堂;又在祠堂旁边僧房内休息。但见坏墙枯井,好像进入坟墓当中。回到船中,与船夫一道置办了祭祀用具。过了一会,雨停下,我们登上西台,在荒亭角上安放了牌位,然后下拜,跪下行礼。祝诵完毕后,又大哭三声,然后再下拜,起立。这时我又想起自己年轻时,经过这里一定要来祠堂瞻拜。起初来的时候,是跟随先父一起来的。如今我也快要老了,面对山河大地,风云人物,依恋不舍,如有所失。于是又对着东方哭拜不止。这时,有云从南边飘来,阴湿郁结,云气罩住了树林,好像加重了悲哀的气氛。
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曰:“魂朝往兮何极?莫归来兮关塞黑。化为朱鸟兮有咮焉食(1)?”
我用竹如意敲着石块,演奏楚歌来招他的魂,歌词是:“魂灵啊,你早上要飞往何方?晚上不要归来,因为关塞一片昏黑。你化为朱鸟虽然有了嘴,却能吃到什么?”
歌阕(1),竹石俱碎,于是相向感唶(2)。复登东台,抚苍石,还憩于榜中。榜人始惊余哭,云:“适有逻舟之过也,盍(3)移诸?”
歌毕,竹如意与石块俱已碎裂了,于是大家就相互感叹。我们又登上东台,抚摸青石,然后回到船中休息。船夫方才因我痛哭过而感到惊奇,说:“刚才有巡逻船在此经过,我们何不移舟别处?”
遂移榜中流,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薄暮,雪作风凛,不可留,登岸宿乙家。夜复赋诗怀古。明日,益风雪,别甲于江,余与丙独归。行三十里,又越宿乃至。
因此移船到河中心,设酒举杯相劝,各自作诗来寄托自己的哀思。傍晚,雪飞风寒,舟中不可久留,就上岸住到乙家。夜里再次写诗怀古。到了第二天,风雪更大了,我就与甲在江边分手,仅与丙两人一同归去。走了三十里,又隔了一夜才到家。
其后,甲以书及别诗来,言:“是日风帆怒驶,逾久而后济(1);既济(1),疑有神阴相(2),以著(3)兹游之伟。”
这以后,甲寄来书信与赋别的诗歌,信中说:“这天风急浪高,船夫拼命摇橹,耽搁了很久才渡过河。过河之后,真疑心有神灵在暗中相助,以显示这次聚游的伟观。”
余曰:“呜呼!阮步兵(1)死,空山无哭声且千年矣!若神之助固不可知,然兹游亦良(2)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已!”
我说:“唉!自从阮籍死后,空山之中已有千余年没有哭声了。这事是否有神灵相助当然不能确知,但这次聚游确实是件壮举。我们仅能赋诗作文来表达情怀,实在是很可悲的。”
余尝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1)》,如《秦楚之际(2)》。今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于此宜得书(3),故纪之,以附季汉事后。
我曾经想模仿司马迁作《秦楚之际月表》的体例作《季汉月表》。现在也许没有人能了解我的用心,但后代人一定会了解我的用心。这里我应当把此事记下来,所以写下这篇文章,将来把它附在记载季汉事迹之后。
时,先君登台后二十六年也。先君讳某(1)字某,登台之岁在乙丑(2)云。
今天是先父登严子陵钓台后的第二十六年。先父名某字某,他登台那年是乙丑年。
小提示:谢翱《登西台恸哭记》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登西台恸哭记》是宋代文学家谢翱创作的一篇古文。南宋丞相文天祥抗元失败被杀后八年,即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谢翱与其友人登西台祭之,并作此文以记其事。文章以唐代忠烈之臣颜真卿隐喻文天祥,以张巡、颜杲卿在安史之乱中奋力守卫睢阳常山城陷而惨遭杀害隐喻文天祥的英勇就义,通过对文天祥殉国的祭奠哭悼,展现了文天祥义无反顾的爱国之志,表达了作者对民族英雄殉难的悲恸之情。全文寄意幽深,托辞婉曲,为避元朝统治者的文网,用语多隐蔽,但悲哀沉痛、泣血吞声之情,不能自掩。
- 作品别称西台恸哭记
- 作品出处全宋文
- 文学体裁散文
- 创作年代1290年
创作背景
《登西台恸哭记》这篇文章作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为悼念故宋丞相文天祥而作,当时离文天祥就义已有八年。谢翱曾是文天祥的部下。景炎元年(1276年)临安城破,文天祥至福建一带聚兵抗元,谢翱毅然率乡兵数百投奔。在转战各地的战斗里程中,谢翱对文天祥的人格、气节多有了解,对他一直怀有敬重与敬仰之情。当文天祥殉难后,谢翱多次哭悼。第一次是在至元十九年(1282年) 始闻文天祥噩耗的姑苏,第二次是在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的越台,第三次就是在浙江桐庐富春山的西台。谢翱专门为第三次的恸哭写了这篇《登西台恸哭记》以作纪念。
相关诗词
-
汾湖石记
...,荫之以茂树,披之以苍苔,杂红英之璀璨,纷素蕊之芬芳,细草春碧,明月秋朗,翠微缭绕于其巅,飞花点缀于其岩。乃至楹槛之间,登高台而送归云;窗轩之际,照遐景而生清风。回思昔之啸咏,流连游观之乐者,不又复见之于今乎?则是石之沈于水者可悲,今之遇而出之...
-
登西山望硖石湖
菱歌清唱棹舟回,树里南湖似鉴开。平障烟浮低落日,出溪路细长新苔。居民地僻常无事,太守官闲好独来。犹忆长安论诗句,至今惆怅独书台。
-
登西楼忆行简
每因楼上西南望,始觉人间道路长。碍日暮山青蔟蔟,漫天秋水白茫茫。风波不见三年面,书信难传万里肠。早晚东归来下峡,稳乘船舫过瞿唐。
-
九日登巴台
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开。闲听竹枝曲,浅酌茱萸杯。去年重阳日,漂泊湓城隈。今岁重阳日,萧条巴子台。旅鬓寻已白,乡书久不来。临觞一搔首,座客亦裴回。
-
仲春有客登西兴镇海楼观潮寄诗答此
尔眺西陵展妙裁,我依南郭㗳如灰。
-
题冯南江廷尉水西台
欲识先朝冯野王,高台宛宛水中央。
-
缥缈楼背沿涧与后山对度青虹桥登平台
老夫独眺缥缈楼,以西站台月如霰。虞山细吐一抹青,娄水横拖千尺练。兴阑欲就北窗眠,无那群奇故相荐。大峰小峰玉齿齿,桃花杏花霞片片。已看虥猫出奋迅,忽有
-
匡南王孙爽台
襄王意不怿,与客登兰台。
-
再用廷尉之子京兆君韵西台又曰冯台
卜筑初成万象开,高风不让景夷台。
-
长陵西望泰陵二首·其二
昔送宫车出,长悲西雍门。今来寒食节,独望灞陵园。杳杳仙城闭,萋萋封树繁。当时侍从客,恸哭几人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