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蝶行

两汉 汉乐府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蜨蝶之遨游东园,奈何卒逢三月养子燕,接我苜蓿间。

持之我入紫深宫中,行缠之傅欂栌间,雀来燕。燕子见衔哺来,摇头鼓翼何轩奴轩!

作品简介

《蜨蝶行》是汉乐府《杂曲歌辞》中的一首古辞。这是一首寓言诗。此诗以自由飞舞的蝴蝶被哺雏的燕子捕食这一出人意料的题材,揭示了自然界的生存竞争中存在着以强凌弱、弱肉强食的现象。全诗通过蝴蝶的眼中意中写景叙事,以蝴蝶的口吻写出,构思非常巧妙奇特,表达上也极为生动别致,特别是对蝴蝶及燕子的动作和神态的刻画尤为传神,具有新鲜感人的艺术魅力。

创作背景

汉代自武帝时代就酷吏横行,甚至有所谓“腹诽”之法。人们有满腔的悲愤,苦于无法直吐,就往往发为“奇思”,借用“幽默”的方式宣泄。关于这种奇思产生的原因,清人冯班《钝吟杂录》说:“汉代歌谣承《离骚》之后,故多奇思。”鲁迅在解释幽默讽刺生成的原因时指出,“社会讽刺家是危险的”,特别在“王之爪牙”盛行的时代。但人们“倘不死绝,肚子里总还有半口闷气,要借着笑的幌子,哈哈的吐出来。”鲁迅的分析,对于解释汉代寓言奇诗的流行,也一样适用。而寓言采用动物作为主人公,按维戈茨基的分析以为,“能立刻造成审美印象所完全必需的同现实的分隔。”也就是说,能避免被视为直刺世事的嫌疑。同时又能使“虚构被诗歌打扮得富丽堂皇”,达到在人们头脑里刻下深刻印记,“取悦想象、打动情感”的强烈效果。因此,用寓言诗来抨击世事、讽刺时政,正是一种极有效而少危险的形式。它在汉代成批出现,并成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乐府民歌体式上的重要特点之一。《蜨蝶行》正是这样的寓言诗。

  • 赏析

《蜨蝶行》全篇以蝴蝶的口吻,讲述了它在春日被老燕捉去喂哺乳燕的悲惨遭遇。它与《乌生》《枯鱼过河泣》等一样,充满了奇思、奇情。

《蜨蝶行》的主人公是昆虫界的一只美丽蝴蝶。诗中描述它的出场,只用了一句话:“蜨蝶之遨游东园。”简洁而无赘语,正如戏剧的脚本,只告诉人们“人物”“地点”。至于环境景物,全可让置景者自己去想象。从后文知道,“时令”正是暮春“三月”...

展开全部
汉乐府

汉乐府

古代音乐机关

两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