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周(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医学家)
沈周(1426—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晚署白石翁。长洲人。为“吴门四家”之一,与文徵明、唐寅、仇英齐名,在画坛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同时他又是一位文学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善画山水,工诗文,喜藏书。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江南春词》《石田杂记》等。
-
刘崧(元末明初文学家)
刘崧(1321—1381),原名楚,字子高,号槎翁,元末明初江西泰和人。洪武三年举经明行修,授兵部职方司郎中,迁北平按察司副使。坐事谪输作,寻放归。十三年召拜礼部侍郎,擢吏部尚书。寻致仕归。次年,复征为国子司业,卒于官。谥恭介。博学工诗,江西人宗之为西江派。有《北平八府志》、《槎翁诗文集》、《职方集》。
-
孔融(东汉末年官员、名士、文学家)
孔融(153—208),字文举,东汉末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二十代孙。汉献帝时曾做过北海(今山东昌乐东南)相,故人称孔北海。自幼聪颖灵悟,胆识过人,开创“以气为主”的文风,名列“建安七子”之首。后入朝,官至太中大夫。对曹操多所非议,为操所杀。孔融的成就主要在文学上。今存有后人所辑《孔北海集》。
-
王十朋(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爱国名臣)
王十朋(1112一1173),字士龙,号艮斋,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少时从伯父弼宦游,熟知南渡初事。后从程颐弟子袁溉学。绍兴末,为鄂州武昌令。乾道中进大理正,后知常州,未赴而卒。反对空谈义理,注重研究田赋、兵制、地形、水利等世务,开永嘉事功学派先声。有《浪语集》《书古文训》。
-
杜荀鹤(晚唐现实主义诗人)
杜荀鹤(846—904),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杜少年时,因家境贫寒辍学,投奔九华山秀林峰,寄宿僧舍,苦读于山中,自诩是“江湖苦吟士,天下最穷人”。青年时期,累举考不第。直到大顺二年(891)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第八名)。当时政局动乱,未就官职,还乡闲居。后入南唐,授为翰林学士。知制诰,不久即病逝。
-
罗隐(唐末文学家)
罗隐(833—909),字昭谏,余杭(今属浙江)人。本名横,以十举进士不第,乃改名。唐光启中,入镇海节度使钱鏐幕,后迁节度判官、给事中等职。其诗颇有讽刺现实之作,多用口语,故少数作品能流传于民间。有诗集《甲乙集》,清人辑有《罗昭谏集》。
-
边贡(明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前七子”之一)
边贡(1476—1532),字廷实,号华泉,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明孝宗弘治九年(1496年)进士,官至南京户部尚书。因被人嫉恨,被罢归。为“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并称“弘治四杰”。著有《华泉集》。
-
卢照邻(唐朝大臣、诗人)
卢照邻(约635—680),字升之,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北京市)人,为“初唐四杰”之一。曾任邓王李元裕府典签,继调任新都尉。后为风痹症所困,辞官,住太白山中。后来受不了疾病的折磨,自投颖水而死。他一生不得志,因邓王谋反武则天,受株连入狱,出狱后身染恶疾,生活十分艰辛,常靠乞药乞钱为生,故他的诗多忧苦愤激之辞。其作品对当时的诗歌创作有一定影响。著有《卢升之集》。
-
胡应麟(明代学者、诗人)
胡应麟(1551—1602),字元瑞,号少室山人,别号石羊生,明代浙江省兰溪县城北隅人在文献学、史学、诗学、小说及戏剧学方面都有突出成就。他布衣一生,却广交天下,无论贵贱。深谙浙东学术之真谛,吸取宇内文章之精华。著有诗论专著《诗薮》,诗文集《少室山房集》,论学专著《少室山房笔丛》等。
-
柳亚子(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民主人士、诗人)
柳亚子(1887-1958) ,原名慰高,号安如,改字人权,号亚庐、亚子,再改名弃疾,字稼轩,苏州吴江人。早岁在乡从陈去病、金天羽游。创办并主持南社。民国时曾任孙中山总统府秘书。有《磨剑室诗词集》和《磨剑室文录》。
-
黄遵宪(清朝著名爱国诗人)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梅州人。光绪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官至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参加戊戌变法。出使过日本、英、美诸国,有爱国思想,对中法、中日之战反对屈辱外交。著有《人境庐诗草》等。
-
李东阳(明朝内阁首辅,吴中四才子)
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湖广茶陵(今属湖南)人。天顺八年(1464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上承台阁体,下启“前后七子”,以他为首的茶陵诗派,力主宗法杜甫。著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等。
-
谢朓(南北朝时期文学家)
谢朓(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出身世家大族,祖、父辈皆刘宋王朝亲重,祖母是史学家范晔之姐,母亲为宋文帝之女长城公主,与谢灵运同族,经历有些类似,时与谢灵运对举,亦称小谢,与谢灵运并称“大小谢”。初任豫章王太尉行参军,后在随王萧子隆、竟陵王萧子良幕下任功曹、文学等职,颇得赏识,为“竟陵八友”之一。公元495年出任宣城太守,故有谢宣城之称。因告发岳父王敬则谋反事受赏,举为尚书吏部郎。后被诬陷死于狱中。
-
曹丕(三国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
曹丕(187—226年),即曹魏高祖文皇帝,字子桓,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魏武帝曹操与卞夫人的长子。文武双全,善骑射,好击剑,博览古今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曹操逝世后,曹丕继任丞相、魏王。后曹丕受禅登基,以魏代汉,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统治。他在位期间,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汉朝在西域的设置。除军政以外,曹丕自幼好文学,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
-
项安世(南宋诗人)
项安世(1129―1208),字平父,号平庵,其先括苍(今浙江丽水)人,后家江陵(今属湖北荆州)。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进士,宁宗开禧二年(1206)起知鄂州,迁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后官至太府卿。项安世于《左传》《周易》诸经皆有见解,著有《周易玩辞》十六卷、《项氏家说》《平庵悔稿》等。
-
王禹偁(北宋诗人、散文家,宋初有名的直臣)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 ,巨野(今属山东)人。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登进士第,授成武主簿。端拱元年(988年),召试,直史馆,迁知制诰,判大理寺。遇事敢言,三遭贬斥,作《三黜赋》以见志。诗学杜甫、白居易,文风平易畅达。著有《小畜集》、《五代史阙文》,存词一首。
-
秦观(北宋文学家、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号邗沟居士,学者称淮海先生,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曾任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官等职。因政治上倾向于旧党,被目为元祐党人,绍圣(宋哲宗年号,1094—1098年)后贬谪。文辞为苏轼所赏识,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工诗词,词多写男女情爱,也颇有感伤身世之作,风格委婉含蓄,清丽雅淡。诗风与词相近。有《淮海集》40卷、《淮海居士长短句》。
-
阮瑀(东汉末年文学家)
阮瑀(165—212),字元瑜,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汉末三国时期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在曹操手下先后任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仓曹掾等职。他的文章在当时享有盛名,所著《文质论》,对矫正当时浮靡的文风有一定作用。阮瑀的音乐修养颇高,他的儿子阮籍,孙子阮咸皆当时名人,位列“竹林七贤”,妙于音律。著作有《阮元瑜集》。
-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元嘉三大家之一)
鲍照(414—466),字明远,祖籍东海(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南桥镇),久居建康(今南京)。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有《鲍参军集》。
-
陈师道(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苏门六君子”之一)
陈师道(1053—1101),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家境困窘。早年学文于曾巩,绝意仕进。元祐(1086-1094)初期,因苏轼等人举荐,任徐州教授。后任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等职。诗学杜甫,苦心锤炼,质朴苍老,深受黄庭坚推重。为江西诗派代表性作家,常与苏轼、黄庭坚等唱和。有《后山先生集》、《后山谈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