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邹浩(北宋文学家、官员)
邹浩(1060—1111),字志完,自号道乡,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进士。哲宗元韦占中曾任太常博士。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除右正言,因忤章悖,除名停勒,羁管新州。徽宗朝官至中书舍人、吏部、兵部侍郎,又因忤执政者出为州府官,又贬衡州别驾,永州安置,至除名停勒,窜昭州。1107年(大观元年),复直龙图阁。宋高宗时,赠宝文阁学士,卒谥忠。浩著《道乡集》四十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
晏殊(北宋名相、婉约派著名词人)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景德二年(1005)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仁宗时,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当时名臣范仲淹、富弼、欧阳修和词人张先等,均出其门。卒谥元献,世称晏元献。诗属“西昆体”,词风承袭五代冯延巳,闲雅而有情思,语言婉丽,音韵谐和。其《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以属对工巧流利著称。有《珠玉词》,词存一百三十六首。
-
庄子(战国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庄子(前369—286年),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姓庄,名周,宋国蒙人,他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与老子并称“老庄”。
-
方岳(南宋诗人、词人)
方岳(1199—1262),字巨山,号秋崖,祁门(今属安徽)人。绍定五年(1232)进士,授淮东安抚司。淳祐中,以工部郎官充任赵葵淮南幕中参议官。后调知南康军。后因触犯湖广总领贾似道,被移治邵武军。后知袁州,因得罪权贵丁大全,被弹劾罢官。后复被起用知抚州,又因与贾似道的旧嫌而取消任命。著有《秋崖先生小稿》《秋崖集》。
-
刘桢(东汉名士、诗人)
刘桢(179—217),字公干。东平国(今山东东平)人。“建安七子”之一。建安年间,为曹操丞相掾属,与曹丕兄弟颇相亲爱。后因在曹丕席上平视丕妻甄氏,以不敬之罪服劳役,后又免罪署为小吏。后染疾疫而亡。《隋书·经籍志》著录有作品集四卷、《毛诗义问》十卷,皆已佚。明代张溥辑有《刘公干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辑得其诗及断句二十六首。
-
曾巩(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南丰(今江西南丰)人,世称“南丰先生”。少有文名,十八岁入京赴试,与王安石交游。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太学肄业,为欧阳修所赏识。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长期担任地方官职,政绩卓著。擅长散文,是欧阳修倡导的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与者,文章论证委曲周详,风格简练厚重,布局完整谨严,节奏舒缓闲雅,长于说理而短于抒情。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
王粲(东汉末年文学家、官员)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少时即有才名,博闻强记,有过目不忘之才,曾受到学者蔡邕的赏识。先依刘表,未被重用。后为曹操幕僚,备受曹操重用,官拜侍中,赐爵关内侯,在兴革制度、谋划军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曹操征吴,病死途中。王粲一生以文才而闻名天下,与曹植并称为“曹王”,又是“建安七子”之一,在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他为“七子之冠冕”,著有诗、赋、论等60篇。多篇作品收入《文选》。明代人辑录其作品,编成《王侍中文集》流传后世。
-
文天祥(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宝祐四年(1256)进士第一。历知瑞、赣等州。德祐元年(1275),元兵东下,他在赣州组义军,入卫临安(今浙江杭州)。次年任右丞相,出使元军议和,被扣留。后脱逃到温州。端宗景炎二年(1277)进兵江西,收复州县多处。不久败退广东。次年在五坡岭(在今广东海丰北)被俘。拒绝元将诱降,于次年送至大都(今北京),囚禁三年,屡经威逼利诱,誓死不屈。编《指南录》,作《正气歌》,大义凛然,终在柴市被害。有《文山先生全集》。
-
王昌龄(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690—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汜水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晚年贬龙标尉。因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擅长七绝,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也有愤慨时政及刻画宫怨之作。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
刘义庆(南朝宋宗室、文学家)
刘义庆(403—444),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宗室,武帝时袭封临川王。官至兖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喜纳文士,其撰笔记小说集《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记叙汉末至东晋士族阶层人物的言谈轶事,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当时士族的生活方式与精神面貌。语言精炼、生动传神,对后世小说影响极大。
-
徐干(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诗人)
徐干(171—218),字伟长,北海(今山东潍坊)人,东汉末哲学家、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曾任曹操司空军谋祭酒掾属,五宫将文学。性恬淡,不慕荣利,以著述自娱。所著《中论》,认为“凡学者大义为先,物名为后,大义举而物名从之”。反对当时流行的训诂章句之学。善辞赋,能诗。其《玄猿赋》《漏卮赋》《团扇赋》《桔赋》等妙绝当时,现存《中论》。另有后人所辑《徐伟长集》。
-
彭孙贻(明末清初学者)
彭孙贻(1615—1673),字仲谋,一字羿仁,浙江海盐人,明贡生。自幼聪颖,读书过目成诵,性耿介孝友。曾与同邑吴蕃昌(字仲木)创“瞻社”,一时名流称为“武原二仲”。痛其父彭期生殉国难,明亡后终身不仕,杜门奉母。卒后乡人私谥孝介先生。善诗词,工书画,著有《茗斋集》《茗斋杂记》等。
-
龚自珍(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
龚自珍(1792—1841),字尔玉,号定庵,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仁宗嘉庆举人,任内阁中书;宣宗道光进士,迁宗人府主事、礼部主客司主事等,长期困厄下僚。在京期间,加入宣南诗社。晚年辞官归里。论学强调经世致用,并据公羊学三世变易说提出进化发展观,开社会改革之风,为近代思想先驱,与同时的魏源并称“龚魏”。其诗文多讥剌时政之弊。有《定盦文集》。
-
黄庭坚(北宋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年间进士。宋哲宗时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因修史“多诬”遭贬。早年以诗文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诗以杜甫为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论,风格奇硬拗涩,开创江西诗派,在宋代影响颇大。又能词。兼擅行书、草书,为“宋四家”之一。有《山谷集》《山谷琴趣外篇》。
-
孔融(东汉末年官员、名士、文学家)
孔融(153—208),字文举,东汉末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二十代孙。汉献帝时曾做过北海(今山东昌乐东南)相,故人称孔北海。自幼聪颖灵悟,胆识过人,开创“以气为主”的文风,名列“建安七子”之首。后入朝,官至太中大夫。对曹操多所非议,为操所杀。孔融的成就主要在文学上。今存有后人所辑《孔北海集》。
-
谢灵运(南北朝时期诗人、佛学家、旅行家)
谢灵运(385—433),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附近),世居会稽(今浙江绍兴),他出身世族大地主,是谢玄的孙子,十八岁就袭封康乐公。宋初刘裕采取压抑世族的政策,谢灵运降公爵为侯爵,心中愤恨。永初三年出为永嘉(今浙江温州)太守,就肆意遨游山水,民间听讼,不复关怀。后来干脆辞官回会稽,大建别墅,凿山浚湖,还经常领僮仆门生几百人到处探奇访胜,晚年作临川内史,后以谋反罪被杀。
-
子思(儒家五大圣人之一)
孔伋(483—402年),字子思,鲁国人,孔子的嫡孙、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五大圣人之一,被尊为「述圣」。著有《子思子》《中庸》《孝经》。
-
王夫之(明末清初思想家)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汉族,衡州府城南王衙坪(今衡阳市雁峰区)人。思想家、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为湖湘文化的精神源头,与黑格尔并称东西方哲学双子星座、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启蒙主义思想的先导者,与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为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
-
刘克庄(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重要代表)
刘克庄(1187—1269),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初名灼,师事真德秀。以荫入仕,淳祐六年(1246)赐进士出身。官至工部尚书兼侍读。诗词均擅,是南宋江湖诗人,辛派重要词人。著述宏富,今存有《后村先生大全集》,词集有《后村别调》。
-
沈周(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医学家)
沈周(1426—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晚署白石翁。长洲人。为“吴门四家”之一,与文徵明、唐寅、仇英齐名,在画坛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同时他又是一位文学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善画山水,工诗文,喜藏书。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江南春词》《石田杂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