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谦(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于谦(1398—1457),字廷益,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永乐十九年(1421年)进士。初任御史,历官兵部尚书。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为瓦剌俘去,于谦拥立明景帝,击退瓦剌的侵扰,捍卫了北京,功炳史册。后徐有贞、石亨等迎明英宗复位,将他杀害。明孝宗追谥肃愍,明神宗改谥忠肃。其诗多以忧国爱民和表达坚贞节操的内容为主。有《于忠肃公集》。
-
诸葛亮(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东汉末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留心世事,时称为“卧龙”。刘备三顾茅庐,他向刘备提出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所谓“隆中对”。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刘备称帝后,任为丞相。刘禅继位,他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建兴十二年(234),与魏司马懿在渭南相拒,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著有《诸葛亮集》。
-
王世贞(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后七子领袖)
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明朝太仓(今江苏太仓)人,文学家、史学家。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屡迁员外郎、郎中,又为青州兵备副使。迁浙江右参政、山西按察使,又历广西右布政使,入为太仆寺卿。万历二年(1574年)以右副都御史抚治郧阳,数奏陈屯田、戍守、兵食事宜。因忤张居正罢官。屡起屡罢,久之,起为南京兵部右侍郎,擢南京刑部尚书,以疾辞归。“后七子”领袖之一。有《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山堂别集》《艺苑卮言》《史乘考误》等。
-
谢安(东晋著名政治家)
谢安(320—385),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政治家、名士,太常谢裒第三子、镇西将军谢尚从弟。挫败桓温篡位之意,淝水之战东晋方决策者。
-
袁宏道(明代文人,公安派代表人物)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又号六休,公安(今湖北)人。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历官吴县知县、顺天教授、考功员外郎等职。为“公安派”的代表人物。受李贽、徐渭影响颇深,不满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认为“世道既变,文亦因之,今之不必摹古者,亦势也”,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创作以散文小品擅胜,清新流畅,真率自然。其诗浅近通俗,但有肤廓之嫌。有《袁中郎集》。
-
佚名(明代)
明代身份不明或尚未了解姓名作者的统称。
-
唐寅(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
唐寅(1470—1523),字伯虎,号六如居士,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弘治十一年(1498)中乡试第一。会试时因牵涉科场舞弊案而被革黜。后游名山大川,致力绘事,卖画为生。擅山水,多取法南宋李唐、刘松年,兼采元人法,一变斧辟皴为细长清劲线条的皴法。并工人物、花鸟,笔墨秀润峭利,景物清隽生动,工笔、写意俱佳。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明四家”。兼善书法,工诗文。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文以六朝为宗,诗初多秾丽,中尚平易,晚则纵放不拘成格。有《六如居士全集》。
-
佚名
南北朝身份不明或尚未了解姓名作者的统称。
-
刘邦(汉朝开国皇帝)
刘邦(前256年—前195年),即汉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人,字季,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家、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华夏文明的延续,以及中国的统一和强大有突出贡献。代表作品有《大风歌》《鸿鹄歌》。
-
孟子(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前372—前289年),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
范仲淹(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卒谥文正。工诗文及词,晚年所作《岳阳楼记》,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语,为世所传诵。有《范文正公集》。
-
杨士奇(明朝初年重臣、学者)
杨士奇(1365—1444),字士奇,号东里,吉安府泰和县(今江西省泰和县澄江镇)人。早年家贫力学,授徒自给。建文初以荐入翰林与修《太祖实录》。寻试吏部得第一。成祖即位,授编修,入内阁,参机要。先后历惠帝、成祖、仁宗、宣宗、英宗五朝,在内阁为辅臣达四十余年,任首辅二十一年。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廉能为天下称。有《东里全集》、《文渊阁书目》、《历代名臣奏议》等。
-
曾几(南宋诗人)
曾几(1084—1166),字吉甫,号茶山居士,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学识渊博,勤于政事。其诗的特点讲究用字炼句,作诗不用奇字、僻韵,风格活泼流动,咏物重神似。有《经说》、《茶山集》。
-
班昭(东汉史学家、文学家)
班昭(49—120),一名姬,字惠班,班固之妹。因嫁同郡曹世叔,故称曹大家。班固著《汉书》未成而卒,所撰八表及《天文志》遗稿散乱。汉和帝命班昭入东观藏书阁和马续一起续撰《汉书》。汉和帝时,班昭经常出入宫廷,担任皇后和妃嫔的教师。邓太后临朝听政后,更受宠信。菩有《东征赋》、《女诫》等。
-
李梦阳(明代中期文学家,复古派前七子的领袖人物)
李梦阳(1473—1530),字天赐,又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今甘肃庆城县)人。弘治间进士,任户部主事,迁郎中。因反对宦官刘瑾,被下狱。刘瑾败露伏诛后,迁江西提学副使。当“台阁体”弥漫诗坛时,李梦阳以复古为解放,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成为“前七子”的领袖,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只是模拟太甚,成就不高。有《空同集》。
-
佚名
汉代身份不明或尚未了解姓名作者的统称。
-
汉乐府(古代音乐机关)
两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
高启(元末明初诗人,文学家)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初受诏入朝修《元史》,授翰林院编修。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赴,返青丘授徒自给。他的诗兼采众家之长,无偏执之病,但从汉魏一直摹拟到宋人,又死于盛年,未能熔铸创造出独立的风格。他的诗反映人民生活的诗质朴真切,富有生活气息,吊古或抒写怀抱之作寄托了较深的感慨,风格雄劲奔放。有诗集《高太史大全集》,文集《凫藻集》,词集《扣舷集》。
-
文徵明(明代画家、文学家,吴中四才子之一)
文徵明(1470—1559),一作「文征明」,字徵仲,号衡山居士,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正德末,嘉靖初,以岁贡生荐试吏部,授翰林院待诏,三年即辞归。以书画名世,工行草,尤精小楷;擅山水,亦擅花卉人物,从学者甚众,遂成“吴门画派”,后人将其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为“明四家”。诗文词均精粹,唯为画名所掩。著有《甫田集》。
-
卢钺(南宋诗人)
卢钺(生卒年不详),字威节(一作威仲),闽县(今福建福州)人。理宗淳祐四年(一二四四)进士(《淳熙三山志》卷三二),调建昌军学教授(《宋史翼》卷一七)。景定五年(一二六四)除秘书郎。度宗咸淳三年(一二六七),迁著作郎(《南宋馆阁续录》卷八)。五年,擢给事中(《宋史》卷四一六《马光祖传》)。出知隆兴府(清雍正《江西通志》卷四六),官终户部尚书(清乾隆《福建通志》卷三五)。今录诗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