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

先秦 李斯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1),东得百里奚(2)(3),迎蹇叔(4)于宋,来丕豹(5)公孙支于晋(6)。此五子者,不(7)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8)孝公(9)商鞅(10)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11),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12),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13)张仪(14)之计,拔三川之地(15),西并巴蜀(16),北收上郡(17),南取汉中(18)包九夷(19),制鄢郢(20),东据成皋(21)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22),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23)昭王(24)范雎(25),废穰侯(26),逐华阳(27),强公室,杜私门,蚕食(28)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29)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臣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这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访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但秦穆公重用他们,兼并了二十个诸侯国,于是称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富裕殷实,国家因此富足强盛,百姓乐于效力,诸侯亲近顺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谋,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受上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迫使他们朝西事奉秦国,功绩延续到今天。秦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放逐华阳君,加强国家权力,堵绝权豪之门,蚕食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由此看来,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秦国没有富庶之实和强大之名了。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1),有随和之宝(2),垂明月(3)之珠,服太阿(4)之剑,乘纤离(5)之马,建翠凤之旗(6),树灵(7)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8),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9),不为玩好;郑、卫(10)之女不充后宫(11),而骏良駃騠(12)不实外厩(13)江南(14)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15)。所以饰后宫(11)充下陈(16),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17)傅玑之珥(18)阿缟(19)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20)佳冶窈窕(21)赵女(22)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23),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24)桑间、韶虞(25)武象(26)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24),退弹筝而取韶虞(25),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如今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拥有随侯珠,和氏璧这样的宝物,衣饰上缀着光如明月的宝珠,身上佩带着太阿宝剑,乘坐的是名贵的纤离马,树立的是以翠凤羽毛为饰的旗帜,架设的是用灵鼍之皮蒙成的好鼓。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出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为什么呢?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可以采用,那么这种夜光宝玉,决不会成为秦廷的装饰;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会成为赏玩嗜好之物;郑、卫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会充斥后宫;北方的名骥良马,决不会充实到外马房;江南的金锡器具不会被使用,西蜀的丹青也不会作为绘画的颜料。用以装饰后宫、广充侍妾、爽心快意、悦入耳目的所有这些都要是秦国生长、生产的然后才可用的话,那么点缀有珠宝的簪子,耳上的玉坠,丝织的衣服,锦绣的装饰,就都不会进献到陛下面前;那些闲雅变化而能随俗推移的妖冶美好的佳丽,也不会立于陛下的身旁。那敲击瓦器,拍髀弹筝,乌乌呀呀地歌唱,能快人耳目的,确真是秦国的地道音乐了;那郑、卫桑间的歌声,《韶虞》《武象》等乐曲,可算是外国的音乐了。如今陛下却抛弃了秦国地道的敲击瓦器的音乐,而取用郑、卫淫靡悦耳之音,不要秦筝而要《韶虞》,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外国音乐可以快意,可以满足耳目功能的需要么?如今选取人才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人都得离开,凡是客卿一律驱逐。这样看来,所重视的是美色、音乐、珍珠、玉器,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这不是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策略啊!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1)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2),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3),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4)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5)敌国,却宾客以业(6)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7)”者也。

臣听说地域辽阔粮食就多,国家广大人口就众,军队强大士兵就骁勇。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河海不挑拣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广;帝王不嫌弃众多的百姓,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一年四季充实美好,天地鬼神降恩赐福,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现在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事奉诸侯,让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向西而来,裹足止步不入秦国,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1),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2),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物品不是在秦国出产的,可珍贵之物很多;贤士不是在秦国出生的,而愿效忠的很多。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要想国家没有危难,那是不可能的啊。

小提示:李斯《谏逐客书》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作品简介

《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一篇优秀古代公文,是应用写作法定公文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这里的「书」不是书信,而是上书、奏章,为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是一种臣子向帝王逐条分析事理的公文名称,与表性质类似。该文能比较充分地体现公文的一些本质属性,正是这些公文本质属性形成了该文鲜明的特色。

创作背景

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韩国派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倡言凿渠溉田,企图耗费秦国人力而不能攻韩,以实施“疲秦计划”。事被发觉,秦王嬴政听信宗室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间于秦,就下令驱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尽管惶恐不安,但他在临行前主动上书劝说秦王不要逐客,写下流传千古的《谏逐客书》。

李斯

李斯

秦朝丞相

李斯(前284—208年),字通古,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极力主张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李斯的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基本格局。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