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虑论
〔明〕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素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足疑虑的事件。然而,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加疑虑的事上突起。难道是考虑得不周到吗?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而超出智力所能达到的范围,那是天道的安排呀!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不可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
秦始皇剿灭诸侯,统一天下后,认为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的强大,于是改封建制为郡县制。满以为这样一来就会根除战争动乱,天子的尊位可以代代安享,却不知汉高祖在乡野间崛起,最终颠覆了秦朝的江山。汉王室鉴于秦朝的孤立无辅,大肆分封兄弟、子侄为诸侯,自以为凭着同胞骨肉的亲情,可以共辅江山,不生变乱,然而吴王刘濞等七国还是萌生了弑君篡位的阴谋野心。汉武帝、汉宣帝之后,逐渐分割诸侯王的土地,削弱他们的势力,这样便以为平安无事了,没想到外戚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光武帝刘秀借鉴了西汉(哀、平)的教训,曹魏借鉴了东汉的教训,西晋借鉴了曹魏的教训,各自借鉴其前代的教训而进行防备,可他们灭亡的根由,都在防备的范围之外。
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唐太宗听传言说:将有带“武”字的人杀戮唐室子孙,便将可疑之人找出来统统杀掉。可武则天每天侍奉在他身边,却怎么也没想到她。宋太祖看到五代的节度可以制伏君王,便收回节度使的兵权,使其力量削弱,容易对付,哪料想子孙后代竟在敌国的困扰下逐步衰亡。这些人都有着超人的智慧,盖世的才华,对国家乱亡的诱因,他们可谓考虑得细致,防范得周密了,然而,思虑的重心在这边,灾祸却在那边产生,最终免不了灭亡,为什么呢?或许智力谋划的只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良医的儿子难免会病死,良巫的儿子难免死于神鬼,难道是善于救助别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吗?这是善于谋划人事而不善于谋利天道啊!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
古代的圣人,知道国家将来的变化,不是人的智谋能考虑周全的,也不是政治手段能控制的,不敢滥用限谋诡计,只是积累真诚,用大德来感动天心,使上天顾念他(对百姓)的恩德,像慈母保护初生婴儿那样不忍心舍弃。尽管他的子孙有愚笨不贤良足以使国家灭亡的,而上天却不忍心立即灭其家国,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
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假如不能用大德赢得天心,仅凭着微不足道的智谋,包揽天下的事务,想使国家没有希望危亡,这从道理上是讲不过去的,难道天意会如此安排吗?
小提示:方孝孺《深虑论》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深虑论》是明代方孝孺创作的一篇史论。作者列举历代兴亡的史实,指出历代君王仅仅片面地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而忽略了另外一些被掩盖的问题,但却将原因归结为非人智能所虑及的天意。论证“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目的在于给明代统治者提供历史教训,使之“深虑”长治久安的道理,并采取相应的办法。
创作背景
《深虑论》是方孝孺早年的作品,写于明初洪武七年(1374年)。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后。和前朝许多开国皇帝一样,面临着如何巩固和加强统治权的问题。他为了强化封建专制,加强中央集权,对中央和地方的封建官僚机构,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同时也采取了许多鼓励生产的措旅,带来了全国经济的繁荣和生产的发展。但由于朱元璋为了加强朱氏势力面把军事大权交付诸王之手,又便明初盛世潜伏着战祸的危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写了《深虑论》这篇向当政者提出警策劝谏的文章。
相关诗词
-
过秦论(高中课文)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
寄武冈使君表兄
...士咏思皇。况有贤师儒,德行侔圭璋。薰陶亦既久,济济观趋跄。儒风果大振,邹鲁相颉颃。为政有先务,本固末乃昌。规模欲传后,计虑宜深长。天下久无事,武备弛不张。干戈朽且钝,卒伍骄而狂。教习不可缓,常若赴敌场。军阵日修明,奸宄敢陆梁。塞下忧空虚,积粟乃...
-
岁暮独坐书怀四首·其一
岁尽愁难尽,情深虑转深。生涯贫且贱,忧道古犹今。岂为求名论,空惭济物心。斯文如未坠,千载有知音。
-
次彦深韵
...言书,壮岁曾看百将传。济世雄图任屈伸,穷途絺句殊精鍊。彦亨俊逸簉鲍昭,辞藻摛华如会弁。升平方议戢干戈,粉泽岂宜焚笔砚。大虑终蒙王凤招,奇谋靡仗无知荐。子适挥毫八体具,怒猊渴骥获再眄。但当宝惜比兰亭,未可捐去同秋扇。彦隆能挽两石弓,丁字不识櫜鞬...
-
王廷辅除广东盐课提举有不堪其事之虑赋此勉之
古人重立事,今人重致身。功业苟有托,富贵安足论。迢迢越王州,连峰入青云。岂无近要途,跋此高嶙峋。榷海已非古,严征重疲民。庙选及吾子,此意良已勤。刑罚有至教,催科有深仁。金谷诚琐末,乘田彼何人。新雨残暑尽,清风肃衣巾。缅怀都门饯,杂遝罗众宾。而我病...
-
入讲论语二首·其二
躬承清问及年丰,蚕麦今还与旧同。稼穑艰难周圣虑,农桑劝课即田功。志民深闵僖公雨,勤业犹存豳国风。恳恳召和关主德,我皇心直与天通。
-
赠张彊赴曲江教
圣人立教,以中为常。不得中行,取獧取狂。未见狂者,吾里有张。议论杰然,名压上庠。恶彼佞臣,请剑尚方。使终天彝,蚕绩蟹筐。天鉴其忠,策名颜行。筮仕分教,九龄之乡。惟九龄公,非血气刚。忧深虑远,性端行良。禄山尚微,测其陆梁。国忠林甫,恶未披猖。公预窥之...
-
挽薛艮斋
剀切忧时论,慈祥济物心。贾生年尚少,平子虑何深。徒抱经纶志,俄闻讣告音。朔风传薤挽,谁不泪沾襟。
-
论语·18《微子篇》
...、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太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
-
论语·15《卫灵公篇》
...之仁者。”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