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鹤亭记
〔宋〕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元丰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记 《放鹤亭记》。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放鹤亭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徙知徐州时所作,文中记述了作者在拜访云龙山人的一番问答及讨论,反映了作者在政治斗争失败后的消极情绪。
创作背景
此文作于元丰元年(1078年)十一月八日,时苏轼知徐州。隐者张天骥隐居于徐州云龙山,自号云龙山人。后迁于东山之麓并作亭其上,自驯二鹤,鹤朝放而暮归,白日里令其自由地飞翔于天地间,所以名亭为“放鹤亭”。苏轼为之作题记。
相关诗词
-
秋日赵司农刘水部邀游云龙山放鹤亭同子与赋
帻为登高岸,亭因眺远孤。
-
扬州慢·放鹤亭梅花
老干浑苔,柔条未萼,几枝零落荒亭。望空山落日,正笛韵凄清。自双鹤、高飞去后,亭前三百,雾锁烟横。到而今都随流水,暗逐浮萍。辽阳梦返,算逋仙、重到须惊。念疏影横斜,暗香浮动,难赋幽情。水畔红亭空尔,波荡漾、夜月无声。但坟前芳草,春风著处还生。
-
分赋吴中古迹二首送叶编修子吉还吴·其一·放鹤亭
南峰寺前鹤已去,犹有虬松卧烟雨。几时华表复归来,飞向空亭作人语。爱君心期如鹤闲,知君不恋上林间。此行蚤谢乘轩宠,长与孤云共往还。
-
游南峰寺有支遁放鹤亭
每向人间望碧峰,石门今得问幽踪。路缘风磴泠泠策,寺隔烟萝杳杳钟。窗下鸟来多堕果,亭前鹤去只高松。一龛愿借依香火,莫道诗人非戴颙。
-
晚坐放鹤亭
选茵披秀草,拜石酹梅花。云瘦人相侣,山幽月有家。平林寒入画,澹客冷于霞。默坐危亭上,高蝉静不哗。
-
晚坐放鹤亭
开林秋一片,刺棹月同弯。水意云清切,游踪鹤往还。细风醒鸟语,奇石寿松颜。籍草相扶去,寻僧伴暮山。
-
夜至放鹤亭二首 其一
西陵桥畔月,不冷亦空冥。况照高人宅,悠然对草亭。露华人影湿,山淡鹤林青。长啸谁相和,寒猿吟石屏。
-
夜至放鹤亭二首 其二
湖山原淡远,底事杂游尘。爱此清秋夜,来寻放鹤人。亭空寒更迥,水静月相亲。更与梅花约,提壶及小春。
-
再至放鹤亭吊和靖墓
先生高尚士,泉石自为邻。圣世容栖遁,湖山惬隐沦。空亭孤鹤唳,宿草古梅新。疏影横斜句,行吟若有人。
-
和放鹤亭晚坐
闲云无所为,乃恋余之襟。梅与我为三,以友鹤在林。得句数四吟,迭唱如幽禽。山秀以夕气,我其山知音。意静遂止啸,杉梧尽森沉。葛巾裹萧散,高寄无凡今。松暝烟萝合,青苍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