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挽歌辞三首·其三
〔魏晋〕
荒草何茫茫(1),白杨亦萧萧(2)。
茫茫荒野草枯黄,萧瑟秋风抖白杨。
严霜(1)九月中,送我出远郊(2)。
已是寒霜九月中。亲人送我远郊葬。
四面无人居(1),高坟正嶕峣(2)。
四周寂寞无人烟,坟墓高高甚凄凉。
马(1)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马为仰天长悲鸣,风为萧瑟作哀响。
幽室(1)一已闭,千年不复朝(2)。
墓穴已闭成幽暗,永远不能见曙光。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1)。
永远不能见曙光,贤达同样此下场。
向(1)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2)。
刚才送葬那些人,各自还家入其房。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1)。
亲戚或许还悲哀,他人早忘已欢唱。
死去何所道(1),托体(2)同山阿(3)。
死去还有何话讲,寄托此身在山冈。
小提示:陶渊明《拟挽歌辞三首·其三》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拟挽歌辞三首》是晋末宋初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诗人假设自己死后的情况,表达了自己对生死的看法,又安慰亲友不必过于悲伤。第三首诗是写下葬的情形。诗人对下葬后的幽冥世界不猜测,也认为贤达也不能逃避死亡,与当时追求神仙得道的风气迥异。全诗艺术构思极有新意,以形象化的语言设想自己离开人世之后发生的主客观情状,表现了诗人对生死极其坦然的态度,显示了他极其明彻达观的思想。
创作背景
陶渊明一生究竟只活了五十几岁(梁启超、古直两家之说)还是活到六十三岁(《宋书·本传》及颜延之《陶徵士诔》),至今尚有争议;因而这一组自挽的《拟挽歌辞三首》是否临终前绝笔也就有了分歧意见。逯钦立在《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中就持非临终绝笔说,认为陶活了六十三岁,而在五十一岁时大病几乎死去,《拟挽歌辞三首》就是这时写的。而吴小如认为,这三首自挽诗是陶渊明在大病之中,至少认为自己即将死去时写的。至于具体的写作时间,由于《自祭文》明言“岁惟丁卯,律中无射”,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九月,而自挽诗的第三首开头四句说的“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竟与《自祭文》时令全同。因此把这三首自挽诗定为作者临终前的绝笔,当作于陶渊明逝世前两个月。
相关诗词
-
吴正肃公挽歌辞三首·其三
念昔少年日,谬登君子堂。重言何以称,厚德不能忘。玉麈声容在,泉台岁月长。凭谁寄清泪,为我洒松冈。
-
吴正肃公挽歌辞三首·其二
辞华已独步,政治复无前。吏不容三穴,民皆戴二天。于今知和寡,自古愧才偏。惆怅棠阴下,仁风尚蔼然。
-
昭肃皇帝挽歌辞三首·其一
九县怀雄武,三灵仰睿文。周王传叔父,汉后重神君。玉律朝惊露,金茎夜切云。笳箫凄欲断,无复咏横汾。
-
道山座主先生平章吕公挽歌辞五首·其三
□公三十岁,死守汉阳城。焉得江陵阃,能支鄂渚兵。椿庭才不起,槐府已无情。最恨木绵鬼,乾坤一掷轻。
-
和陶挽歌词三首·其三
...俱岧峣。荣木望秋落,亦已成枯条。青松为我夕,白石为我朝。仍幸二亲墓,相去无几何。今得从之游,欢喜如还家。我心既欢喜,安用挽者歌。有人来奠我,但问山之阿。
-
河中使君修撰陆公挽辞三首·其三
前旌一幅粉书名,行路知君亦涕零。遂失词人空甫里,谩留悲鹤老华亭。主张寿禄无三甲,收拾文章有六丁。归处仙龛终不远,新坟东见海山青。
-
故荥阳君苏氏挽歌词三首·其三
缟服纷相送,玄扃翳不开。更悲泉火灭,徒见柳车回。旧室容衣奠,新茔拱树栽。唯应月照簟,潘岳此时哀。
-
大行皇太后挽歌词三首·其三
哀笳出长信,宝剑入延津。呜咽宫车进,凄凉祠殿新。青乌灵兆久,白燕瑞书频。从此山园夕,金波照玉尘。
-
德宗神武孝文皇帝挽歌词三首·其三
常时柏梁宴,今日谷林归。玉斝恩波遍,灵辒烟雨霏。乔山森羽骑,渭水拥旌旂。仙驭何由见,耘田鸟自飞。
-
赠悼怀太子挽歌辞二首·其二
剪叶藩封早,承华册命尊。笙歌辞洛苑,风雪蔽梁园。卤簿凌霜宿,铭旌向月翻。宫寮不逮事,哭送出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