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挽歌辞三首·其三

魏晋 陶渊明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荒草何茫茫(1),白杨亦萧萧(2)

茫茫荒野草枯黄,萧瑟秋风抖白杨。

严霜(1)九月中,送我出远郊(2)

已是寒霜九月中。亲人送我远郊葬。

四面无人居(1),高坟正嶕峣(2)

四周寂寞无人烟,坟墓高高甚凄凉。

(1)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马为仰天长悲鸣,风为萧瑟作哀响。

幽室(1)一已闭,千年不复(2)

墓穴已闭成幽暗,永远不能见曙光。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1)

永远不能见曙光,贤达同样此下场。

(1)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2)

刚才送葬那些人,各自还家入其房。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1)

亲戚或许还悲哀,他人早忘已欢唱。

死去何所道(1)托体(2)山阿(3)

死去还有何话讲,寄托此身在山冈。

小提示:陶渊明《拟挽歌辞三首·其三》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作品简介

《拟挽歌辞三首》是晋末宋初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诗人假设自己死后的情况,表达了自己对生死的看法,又安慰亲友不必过于悲伤。第三首诗是写下葬的情形。诗人对下葬后的幽冥世界不猜测,也认为贤达也不能逃避死亡,与当时追求神仙得道的风气迥异。全诗艺术构思极有新意,以形象化的语言设想自己离开人世之后发生的主客观情状,表现了诗人对生死极其坦然的态度,显示了他极其明彻达观的思想。

创作背景

陶渊明一生究竟只活了五十几岁(梁启超、古直两家之说)还是活到六十三岁(《宋书·本传》及颜延之《陶徵士诔》),至今尚有争议;因而这一组自挽的《拟挽歌辞三首》是否临终前绝笔也就有了分歧意见。逯钦立在《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中就持非临终绝笔说,认为陶活了六十三岁,而在五十一岁时大病几乎死去,《拟挽歌辞三首》就是这时写的。而吴小如认为,这三首自挽诗是陶渊明在大病之中,至少认为自己即将死去时写的。至于具体的写作时间,由于《自祭文》明言“岁惟丁卯,律中无射”,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九月,而自挽诗的第三首开头四句说的“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竟与《自祭文》时令全同。因此把这三首自挽诗定为作者临终前的绝笔,当作于陶渊明逝世前两个月。

陶渊明

陶渊明

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长于诗文辞赋。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有《陶渊明集》。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