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谒真谛寺禅师》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首联写登山所见的烟霞山嶂的远景;颔联写登上山后所见的冻泉、晴雪的近景;颈联和尾联写诗人拜谒禅师后自己的感悟。全诗写景细腻,字句甚工,写情真挚,充满禅意。
- 作品出处全唐诗
- 文学体裁五言律诗
- 创作年代767年
创作背景
《谒真谛寺禅师》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诗人寓居夔州时期。诗人于某天前往真谛寺拜谒禅师,写下了这首诗。
相关诗词
-
谒柱山会禅师
我本山东人,平生多感慨。弱冠游咸京,上书金马外。结交当世贤,驰声溢四塞。勉修贵及早,狃捷不知退。锱铢扬芬馨,寻尺招瑕颣。淹留郢南都,摧颓羽翰碎。安能咎往事,且欲去沈痗。吾师得真如,寄在人寰内。哀我堕名网,有如翾飞辈。瞳瞳揭智烛,照使出昏昧。静见玄关启,歆然初心会。夙尚一何微,今得信可大。觉路明證入,便门通忏悔。悟理言自忘,处屯道犹泰。色身岂吾宝,慧性非形碍。思此灵山期,未卜何年载。
-
宣和七年重阳前四日余自长沙还鹿门过荆渚谒天宁璋禅师留二宿作此
孤城渺湖天,长堤篆湖水。柳衙行未穷,已过沙头市。连樯来万艘,荻丛出千雉。节物近重阳,风日正清美。忽惊楼阁开,宝坊堕平地。璋公十年旧,出迎一笑喜。□夜及相山,岁月入叹喟。兹行归鹿门,已作终焉计。不辞信宿留,爱子多故意。说禅有家法,翻手了千偈。铁脊敌魔外,宗风永零替。我留固随缘,思归亦偶尔。为君赋新诗,万象困朝戏。去留未用较,吾生真一寄。
-
送充上人谒南山源禅师
老源缚屋矶山侧,庐山对门江水隔。单丁住山二十年,一等栽田博饭吃。诸方说禅如纺车,我口钝迟无气力。屋头枯木自安禅,生铁脊梁钉椿直。我昔东游曾见之,两颊温然笑涡出。到今持梦渡杨澜,浪花漫天浩无极。纷纷衲子饱眠卧,面如栀子衣领白。年年江北与江南,谁肯端来寻此客。爱君今人肺肠古,毛骨含秋眼睛碧。能知此老端往寻,处处好山留不得。作诗赠君终自愧,君去我留空叹惜。
-
前往焦山历代尊宿真赞·珍禅师
末上开山师最劳,栽松种竹意何高。舟横断岸无人识,几度因风弄海涛。
-
天台智者大师画赞
...俗姓陈,其名智顗华容人。隋炀皇帝崇明因,号为智者诚敬申。师初孕育灵异频,彩烟浮空光照邻。尧眉舜目熙若春,禅慧悲智严其身。长沙佛前发弘誓,定光菩萨示冥契。恍如登山临海际,上指伽蓝毕身世。东谒大苏求真谛,智同灵鹫听法偈。得宿命通弁无碍,旋陀罗尼华三昧。居常...
-
送法宝禅师
...成菩萨魔,未免化城咎。白月悬清光,大钟得辞扣。知止一何勇,随缘岂无复。丰台两禅子,三请期一觏。翩然挈瓶盂,百里往相就。古寺风雨馀,触目初邂逅。夙昔有静缘,欢然宛如旧。教我早自异,业成谁得救。世故已备尝,踌躇复何候。钻火勿停手,时来自渠透。殷勤...
-
呈云盖智禅师
说法无如这个亲,十方刹海一微尘。若能于此明真理,大地何曾见一人。
-
次韵题大梅常禅师塔·其一
马师问处没踪由,或示三冬话九秋。认著即心心即佛,一丝头是一丝头。
-
因道吾指夹山寻师颂
京口谈玄已有名,吾山特地涉途程。虽云法眼无瑕翳,争奈真人掩耳听。参学须参真心匠,合头须诈不劳聆。此来更欲寻师去,决至应当暂改形。道友当年深契会,老僧今日苦叮咛。特报水云知识道,半秋孤月落花亭。
-
寄育王大觉禅师
单已安那示入禅,草堂难望故依然。山今岁暮终岑寂,人更天寒最静便。隐迹亦知甘自足,凭心岂吝慰相怜。所闻不到荆门耳,人老禾新又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