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江上看山》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是一首写景诗。诗人采用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用生动的笔触描写了在江上看山时所见山川如万马奔腾的壮阔景象,表达了诗人自眉州赴汴京船行途中内心愉悦之情。
- 作品出处苏东坡集
- 文学体裁七言律诗
- 创作年代1059年
创作背景
嘉祜四年(1059年),苏轼从眉山赴汴京途中,途径荆州,乘船江行,看到两岸的群山心中充满不尽的喜悦之情,其中被巫山秀美艳丽景象、巍峨的气势所吸引。于是诗人写下《江上看山》这首诗,以多维多角度地描写船行之速,来表现诗人当时的奇趣盎然。
相关诗词
-
《马益之邀陈子山应奉秦景容县尹江上看花二公竹枝歌予亦作数首·其十一》拼音版
寄语看花江上人,清明时节好来频。清明节后多风雨,风雨颠狂恼杀人。
-
《秋夜宿德山绝顶玩月前此看月江上顶有善卷坛》拼音版
江月峰头月,清光孰最多。
-
《满江红·太守风流》拼音版
太守风流,何人似、金华仙伯。试看取、珠篇玉句,银钩钎画。叶叶柳眉齐抹翠,梢梢花脸争匀白。比池塘、春草梦来诗,尤奇绝。胸中有,蛾眉月。笔头带,蓬□雪。笑归来万里,不登金阙。鹿瑞堂前冬日暖,螺山江上春波阔。但伤时、一念不能休,添华发。
-
《折桂令·和江头友人韵》拼音版
想城南景物宜看,雪后园林,江上云山。步步帏屏,家家酒债,处处诗坛。任浊富一时眩眼,且清狂每日开颜。何必愁烦,画虎无成,倦鸟知还。
-
《谒金门·丁酉冬昌山渡》拼音版
江水绿,江上数峰如簇。唤渡小舟来岸北,笋舆行太速。素艳窗纱笼玉,不负看花心目。今夜知他何处宿,断魂沙路曲。
-
《马益之邀陈子山应奉秦景容县尹江上看花二公竹枝歌予亦作数首·其八》拼音版
寒食清明正好春,看花须着少年人。少年看花花自喜,白发看花花亦嗔。
-
《甲寅春日江村即事三十首·其二》拼音版
一曲清江旧草堂,野人原自爱沧浪。岂因俸薄轻中垒,敢谓风高卧上皇。雨后看山初扫径,日斜临水更移床。门前欲种桃千树,看取花枝过短墙。
-
《寄曲江司训周廷重》拼音版
曲江江上好山峰,才气宁非秀气钟。天上洪炉司鼓铸,人间良冶为陶镕。忍看金鉴昏如夜,不使铅刀快似锋。要得器充才适用,早加心力日磨砻。
-
《马益之邀陈子山应奉秦景容县尹江上看花二公竹枝歌予亦作数首·其一》拼音版
吴淞江上好春风,水上花枝处处同。得似鸳鸯与鸂鶒,时时来往锦云中。
-
《马益之邀陈子山应奉秦景容县尹江上看花二公竹枝歌予亦作数首·其六》拼音版
江花红白最堪怜,莫惜看花费酒钱。他时白发三千丈,纵使频来不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