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赠江华长老》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首诗,描写了一个由舂陵移居永州的老僧人简朴的生活。全诗可分三节,前四句为第一节,概括介绍老和尚的内外特点;中四句为第二节,反映了老和尚节俭的生活;后四行为第三节,写庭院环境,衬托老和尚不凡的修养。此诗的主要特点是运用白描手法和衬托手法刻画出一位生活简朴、清静无为的高僧形象。
创作背景
此诗是柳宗元写给一位江华籍老和尚的赠诗。此诗作于柳宗元贬谪永州时期(805—815年)。江华籍老和尚是写此诗前一年才由舂陵移居永州的。此诗应是诗人住龙兴寺时,出入寺庙观察有感后而写的。
柳宗元写诗赠与既非亲故、又无深交的一般僧侣,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柳宗元其人信仰佛教,他生长在具有习佛传统的家庭。中唐时期佞佛一时成为朝野的风气,被贬地永州,靠近禅宗活动中心法照盛地衡山;被贬时湖南禅宗也正是兴盛之时,加之诗人多年居住在寺庙,被贬后心灵需要慰藉,感情也需寄托。在这样的家庭、社会、居住环境以及心理需求下,很自然地就与佛教相濡以沫,水乳交融了。他热情而诚挚地研究与宣扬佛学,以至成为中国士大夫佛教信徒的一种典型,代表了一代文人佛教理解的理论高度。习佛成为他南荒“系囚” 生活生命的一部分。有关情节在《晨诣超师院读禅经》中有具体的描述——“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柳宗元关注佛门僧侣便是情理中的事情。其二是长老崇佛达到了诗人心中的理想的境界:心无旁鹜,对物欲无所求,对佛理道义则孜孜以求,永不满足。这大概正是初贬永州的柳宗元,为打发无聊慰藉寂寞所想达到的境界。因此,他写下了这首敬慕僧侣的诗作。
相关诗词
-
《赠雪峰长老守超》拼音版
仰窥玉奁天面窄,顽碧颠青自天掷。祖禅不管地祇悭,十五百徒此其宅。流水声中换今昔,粉抹赪糊老椽壁。枯木庵回旧日春,难提塔示重来坼。超公最后法席张,全机扑落辊毬场。曾令天花倏飘坠,况有庭橘符青黄。乌藤横膝傲佛祖,熟识眉宇瞬且扬。天吴吹澜洗霾垢,方诸挹月来清凉。东瓯万刹尽金布,咋舌谁堪论妙悟。赚杀参儿走衲云,高枕无乃林泉负。庐峰南远真西材,叩寂丈室惭宗雷。秀巅庞眉逼人爽,反疑不自尘中来。由来山兴复不薄,畏途何计挥尘缚。诘朝匹马汗羞颜,又作杨花无止泊。
-
《游烟霞洞赠学信长老》拼音版
檐角挂钱江,掉头失西湖。意识远始明,近山转模糊。入洞探雨窟,结屋通云衢。老僧不说佛,清与山同臞。了知众生性,料理食与居。精神到盐豉,土木神工俱。移坐得山情,留客锄春蔬。我佛至悲苦,度世愿已虚。师能解世法,但取近者娱。耳中万松声,味之成笙竽。他山自晴雨,吾归寻敝庐。
-
《赠别华顶老僧》拼音版
老宿清无侣,名山住有年。须留三寸雪,衲挂半窗烟。破屋眠秋雨,孤铛煮夜泉。相逢笑相别,红叶满霜天。
-
《赠江华熊伯岩》拼音版
堂萱营柳伴吟哦,黄绶仙翁鬓未皤。对客不矜名第贵,输心惟在简编多。江头鲂鲤香晨膳,境内鸱枭冷夜窠。湘国诗盟今寂寞,衰颓犹喜识阴何。
-
《用宇文龙图韵赠龙华印老》拼音版
少年一口吸西江,圣处端能走季咸。净观清泠横一水,远怀孤秀揖千岩。溪云卧久看频度,山日谈馀讶半衔。便欲瘦筇来问讯,上方应恐隔仙凡。
-
《赠天王长老无著》拼音版
唐有一僧妙医药,得大医王三昧觉。雨中盥手瀑檐飞,惊叹病龙腥唾落。须臾云雾忽销霁,白发老人来矍铄。自言病中困行雨,愿得良针苏脉络。授方寸剂应时愈,拜奉仙方效思邈。此事今无古信然,说与时人谩惊噱。早来忽得绢素轴...
-
《赠云峰长老》拼音版
云峰大禅师,佛日现真相。长耳深眸青,圆顶毫光放。得非惠远流,无乃汤休行。了心岩壑中,寄迹云水上。若人问所处,无住无来往。兹夏忽相逢,石门古方丈。翩翩山云衣,系以孤锡杖。天龙为护持,泉石作供养。时焚戒定香,遍阅华严藏。从游诸弟子,一一大小朗。我本尘蒙徒,心目稍清畅。此意良有因,累日得閒讲。行当谢不敏,作礼合吾掌。普济在众生,功德不可量。
-
《赠如璧长老二首·其一》拼音版
少游太学饶夫子,老倚清松璧上人。好与惠休为后嗣,直疑贾岛是前身。浮萍暂聚曾交臂,独鹤孤飞遂绝尘。肯念故人今白发,与云出岫莫辞频。
-
《赞华长老真》拼音版
华胄兮天随故家,清名兮应庵再来。穷教兮佛陇精华,逃禅兮苏州思呆。爱梅兮冰雪襟怀,结茅兮泉石亭台。搜吟兮西湖巧裁,好客兮东閤大开。乐归隐兮百鸟衔花,尸净土兮九莲夺胎。瞻遗像兮瑶林琼树之葩,挺孙枝兮雕梁画栋之材。作是赞兮无乃绘太虚之五采,点明镜之纷埃。
-
《耕渔乐赠金华相士》拼音版
...唐许协,深閟神光形亦偞。还骑官马走黄尘,江山过眼空重叠。少年壮气苦不羁,西川南海去如驰。二毛已非折腰具,况与志愿常参差。长官怒骂沸于爚,口自唯诺心自怍。升斗未疗饥寒忧,低佪独羡耕渔乐。老翁双瞳秋月如,何时照我归乡闾。江湖耕渔乐复乐,挂冠径归良不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