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江华长老
〔唐〕
老僧道机(1)熟,默语心皆寂。
老和尚精通释氏道义,整天默默不语而心神宁静。
去岁别舂陵(1),沿流此投迹。
据说是去年离开舂陵,沿着潇水投奔零陵。
室空无侍者,巾履唯挂壁。
居室简陋没有侍者,只有毛巾鞋子挂在壁屛。
一饭不愿馀,跏趺(1)便终夕。
用餐时一粒饭都不肯剩存,饭后盘腿而坐直至太阳西沉。
风窗疏竹响,露井寒松滴。
窗外风吹稀疏的竹枝沙沙作响,井边的老松上清露泠泠。
偶(1)地即安居,满庭芳草积。
适合的地方就是安居的场所,庭院青悠悠芳草芬馨。
小提示:柳宗元《赠江华长老》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赠江华长老》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首诗,描写了一个由舂陵移居永州的老僧人简朴的生活。全诗可分三节,前四句为第一节,概括介绍老和尚的内外特点;中四句为第二节,反映了老和尚节俭的生活;后四行为第三节,写庭院环境,衬托老和尚不凡的修养。此诗的主要特点是运用白描手法和衬托手法刻画出一位生活简朴、清静无为的高僧形象。
创作背景
此诗是柳宗元写给一位江华籍老和尚的赠诗。此诗作于柳宗元贬谪永州时期(805—815年)。江华籍老和尚是写此诗前一年才由舂陵移居永州的。此诗应是诗人住龙兴寺时,出入寺庙观察有感后而写的。
柳宗元写诗赠与既非亲故、又无深交的一般僧侣,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柳宗元其人信仰佛教,他生长在具有习佛传统的家庭。中唐时期佞佛一时成为朝野的风气,被贬地永州,靠近禅宗活动中心法照盛地衡山;被贬时湖南禅宗也正是兴盛之时,加之诗人多年居住在寺庙,被贬后心灵需要慰藉,感情也需寄托。在这样的家庭、社会、居住环境以及心理需求下,很自然地就与佛教相濡以沫,水乳交融了。他热情而诚挚地研究与宣扬佛学,以至成为中国士大夫佛教信徒的一种典型,代表了一代文人佛教理解的理论高度。习佛成为他南荒“系囚” 生活生命的一部分。有关情节在《晨诣超师院读禅经》中有具体的描述——“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柳宗元关注佛门僧侣便是情理中的事情。其二是长老崇佛达到了诗人心中的理想的境界:心无旁鹜,对物欲无所求,对佛理道义则孜孜以求,永不满足。这大概正是初贬永州的柳宗元,为打发无聊慰藉寂寞所想达到的境界。因此,他写下了这首敬慕僧侣的诗作。
相关诗词
-
癸酉九秋下浣菊宴赠诗十四首·其十一·赠周姻世长雪昆
江上新诗友,城西老布衣。订交能略分,共话每投机。品隽情尤介,文豪笔欲飞。濂溪遗泽远,道学懔尼微。
-
早春赠别赵居士还江左,时长卿下第归嵩阳旧
...飞云,令人想吴会。遥思旧游处,仿佛疑相对。夜火金陵城,春烟石头濑。沧波极天末,万里明如带。一片孤客帆,飘然向青霭。楚天合江气,云色常霮䨴。隐见湖中山,相连数州内。君行意可得,全与时人背。归路随枫林,还乡念莼菜。顾予尚羁束,何幸承眄睐。素愿徒自...
-
酹江月·思量世事
思量世事,几千般翻覆,是非多少。随分随缘天地里,心与江山不老。道在天先,神游物外,自有长生宝。洞门无锁,悄无一个人到。一条柱杖横肩,芒鞋紧峭,正风清月好。惊觉百年浑似梦,空被利名萦绕。野鹤纵横,孤云自在,对落...
-
垂丝钓·江枫秋老
江枫秋老,晓来红叶如扫。暮雨生寒,正北风低草。宾鸿早。乱半川残照。伤怀抱。记西园饮处,微云弄月,梅花人面争好。路长信杳。度日房栊悄。还是黄昏到。归梦少。纵梦归易觉。
-
寄天衣净天镜长老·其二
竹园寺里昔曾游,弹指流光十六秋。诸刹每传新学起,一箪犹为故山留。文词雅正推裴柳,诗句清妍属澈休。湖海老成凋谢尽,杖藜何日浙江头。
-
赠李崇义应童子科长歌
通经应童科,诗书尤所长。生儿有如此,族党真有光。五车举舌端,观者绕回廊。崭然露头角,志气何坚刚。七岁古所难,一目书五行。毋乃天帝孙,为织云锦裳。自觉我形秽,明珠在我傍。麟经究终始,猿臂射艺场。覆诵公堂上,时维十月阳。同僚发嗟叹,喜子同举觞。我非韩昌黎,坠绪寻茫茫。犹拟作一序,如送童子张。读书宜闭门,不迎亦不将。六经漱芳润,闇然名日彰。上书愿鬻汉,负鼎期干汤。幼学欲壮行,少年非所当。细字缀语言,漏声夜未央。短檠提案前,帘幕风露堂。博洽精经史,纵横骛皇王。逢源欲深造,不息思自强。上必希贤圣,下期为隽良。时乎时不...
-
癸酉九秋下浣菊宴赠诗十四首·其五·赠张科长镜因
平子瑰奇士,何缘快识荆。不图莲幕客,都是艺林英。山泽鱼龙气,江天鸥鹭情。大名心契久,朗鉴月同明。
-
赠江玉成
千里还家独抱琴,象山杳在白云林。晚寒莫厌江东路,人倚梅花雪意深。
-
寄梅林普庆二长老恢复初首座彝天伦藏主
诸子才华老更成,自惭蒲柳易凋零。梅林兵后山如赭,普度春还树似屏。尘拂宝花分半席,几翻贝叶校群经。彝公阅尽毗卢藏,立雪堂中有宁馨。
-
江城子·水涨烟汀碧似罗
水涨烟汀碧似罗,夜船过,听吴歌。竹枝一曲、写寄托江波。说与侬如天上月,圆日少,缺时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