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于襄阳书
〔唐〕
七月三日,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韩愈,谨奉书尚书阁下:
士之能享大名、显当世者,莫不有先达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士之能垂休光、照后世者,亦莫不有后进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后焉。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莫为之后,虽盛而不传。是二人者,未始不相须也。
然而千百载乃一相遇焉。岂上之人无可援、下之人无可推欤?何其相须之殷而相遇之疏也?其故在下之人负其能不肯谄其上,上之人负其位不肯顾其下。故高材多戚戚之穷,盛位无赫赫之光。是二人者之所为皆过也。未尝干之,不可谓上无其人;未尝求之,不可谓下无其人。愈之诵此言久矣,未尝敢以闻于人。
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抑未闻后进之士,有遇知于左右,获礼于门下者,岂求之而未得耶?将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耶?何其宜闻而久不闻也!
愈虽不才,其自处不敢后于恒人,阁下将求之而未得欤?古人有言:“请自隗始。”愈今者惟朝夕刍米仆赁之资是急,不过费阁下一朝之享而足也。如曰吾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焉,则非愈之所敢知也。世之龊龊者,既不足以语之,磊落奇伟之人,又不能听焉,则信乎命之穷也。
谨献旧所为文一十八首,如赐观览,亦足知其志之所存。愈恐惧再拜。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与于襄阳书》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写给节度使于襄阳的一封信。信中围绕希望得到引荐这一中心,开篇阐明了先达之士与后进之士休戚相关的这一道理,接着称颂于襄阳这位先达之士杰出的才能功业,最后作者毛遂自荐,吐露出迫切希望能得到于襄阳引荐的心迹。全文结构严密,立意明了,逻辑清晰。
创作背景
贞元十七年(801年)秋冬之际,作者被任命署理国子监四门博士,正式在京师做官。博士职乃是闲官,地位不高,很难施展抱负,为此,他给于襄阳写下这封信请求引荐。
相关诗词
-
三兄襄阳书来示近诗一册因寄
禽鱼别墅堆千卷,鸡犬村墟合一乡。画里有诗诗里画,孟襄阳与米襄阳。
-
剑画此诗于襄阳雪中
岘山一夜玉龙寒,凤林千树梨花老。襄阳城里没人知,襄阳城外江山好。
-
去冬十二月与成父分袂于上饶春见于溧阳又见于临安成父竟先言归作是诗以送之
客里凡重见,天涯竟独归。急难徒眷眷,离别倍依依。夏木青围幄,春流绿染衣。与俱端不恶,吾事故成迟。
-
水调歌头·米襄阳书多景楼诗册次陆放翁韵
铁瓮城边路,镫火望扬州。大江襟带多景,尽揽起琼楼。四顾湖山如画,三国英雄安在,杯酒笑曹刘。一枕华胥梦,尘土即貔貅。襄阳笔,剑川跋,几经秋。龙蛇飞舞,掀动墨海六鳌愁。丞相东窗余事,良将干城重寄,奇物共争收。待访宝章录,千载足风流。
-
砚孙从兄殁于襄阳诗以寄挽七首·其六
忆昔辞官早,还乡衣锦荣。风尘羞俗吏,戎马见书生。一第名谁继,三吴乱未平。不堪门祚薄,长使泪纵横。
-
过襄阳书寄家遁溪丈
终古沧桑几劫灰,行人过此一徘徊。依然汉水浮天去,不见庞公上冢回。《荆楚岁时》思续记,《襄阳耆旧》有余哀。我来欲伴鹿门隐,莽莽平芜但草莱。
-
准诏言事上书
...,故每有处置之事,州县知朝廷未是一定之命,则官吏或相谓曰“且未要行,不久必须更改”,或曰“备礼行下,略与应破指挥”。旦夕之间,果然又变。至于将吏更易,道路疲于送迎;符牒纵横,上下莫能遵守。中外臣庶,或闻而叹息,或闻而窃笑,叹息者有忧天下之心,窃笑者有轻朝...
-
襄阳浣妇行
彼谁者妪,吾家浣衣新寡。寒贱鬓发霜飞,体无完衣,十日九饥。态度则殊,辩是知非。妪泣荅言:妾襄宫女,少小入宫,荷主怜顾。四十始出,嫁为民妇。灌田禾薪,奄就贫窭。舞裳绽污,形容攺故。夫死男孺,藜匡靡救。妪咽复言:侍襄定献,几三十年。王有义辞,皇嘉特宣。父子俱觐,妃嫔如烟。钿笰载路,龙旂飘翩。御使络绎,珍车班班。汉岘同清,天歌播焉。衮舄南还,层城言言。鸟春日妍,桂宫有延。杰臣觞寿,玉娥奉筵。王既捐世,变来罔度。闻见骇异,古殿寂寞。妪勿更言,万类咸尔。厥亦天道,安之则巳。
-
襄阳歌四首·其四
昨来三日雨不住,逢人面色如地皮。老龙之堤岂易打,襄阳难是养鱼池。南倒江势虽汹涌,我堤如山撼不动。但虑祸患起细微,丁宁疆吏防蝼孔。我闻斯地连年垂雨旸,二麦麦死秋禾伤。众心詾詾...
-
襄阳篇奉寄周知李公
晨登大梁城,南望襄阳郭。汉流趋何急,樊山气参错。树高风来集,道大惟淹泊。投沙理虽迫,召贾恩非薄。幸且便山郡,聊游谢羁缚。仰攀蹑孤岫,俯眺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