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
〔宋〕
某启(1):昨日蒙教(2),窃(3)以为与君实(4)游处(5)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6)多异故也。虽欲强聒(7),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8),不复一一自辨。重念(9)蒙君实(4)视遇厚(10),于反复(11)不宜卤莽(12),故今具道(13)所以(14),冀(15)君实(4)或见恕也。
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虽然想要(向您)硬啰嗦几句,(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虑(我的意见),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再三考虑君实对我的重视厚遇,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盖儒者(1)所争,尤在于名实(2),名实(2)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3)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4),议法度(5)而修(6)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7),不为侵官;举(8)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9),难壬人(10),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11)知其如此也。
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能算是侵夺官权;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这)不能算是制造事端;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抨击不正确的言论,驳斥巧辩的坏人,(这)不能算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那是我本来早就料到它会这样的。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1)国事、同俗自媚于众(2)为善,上乃(3)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4),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5)?盘庚(6)之迁,胥怨(7)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6)不为怨者故改其度(8),度义(9)而后动,是(10)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11)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12),守前所为(13)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14)。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皇上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1)。
没有机会(与您)见面,内心实在仰慕到极点。
小提示: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朗读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答司马谏议书》节选自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
- 作品出处临川先生文集
- 文学体裁书信
- 创作年代北宋
创作背景
熙宁元年(1068年),新即位的宋神宗问王安石:“当今治国之道,当以何为先?”王安石答:“以择术为始。”熙宁二年,宋神宗问王安石:“不知卿所施设,以何为先?”王安石答:“变风俗,立法度,方今所急也。凡欲美风俗,在长君子,消小人,以礼义廉耻由君子出故也……”
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翰林学士范镇认为实行“青苗法”是变富人之多取而少取之,然“少取与多取,犹五十步与百步”,七八月间范纯仁上书皇上,公开指责安石“掊克财利”,舍“尧舜知人安民之道”,御史中丞吕诲上书劾王安石巧诈,说他:“置诸宰辅,天下必受其祸”。一次宋神宗和文彦博讨论变法之事,神宗说:“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与百姓何所不便?”文彦博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
第二年,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三封长信——《与(王)介甫书》责难王安石“财利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又置提举常平广惠仓使者”,“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灭之,弃者取之,矻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不得息。……”,“今介甫为政,首建制置条例司,大讲财利之事,又命薛向行均输法于江,淮,欲尽夺商贾之利,又分遣使者散青苗钱于天下而收其息,使人愁痛,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或所见小异,微言新令之便者,介甫辄艴然加怒,或诟骂以辱之,或言于上而逐之,不待其辞之毕也。明主宽容如此,而介甫拒谏乃尔,无乃不足于恕乎!”。
他还列举实施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等弊端,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则写了《答司马谏议书》回复:“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后来两人完全绝裂,司马光跟皇帝辞职,隐居洛阳专心撰写《资治通鉴》。
相关诗词
-
新迁书斋颇为清旷偶书呈全董二秀才并示侄良富
...夏暑候浊,云火高巑岏。岂徒肌骨烦,木卷川流乾。新居得南斋,楹槛稍虚宽。森罗对草树,晓暮清阴寒。汛扫布几簟,气体粗可安。图书虽非多,亦足备览观。圣贤述事业,细大无不完。高出万古表,远穷四海端。于中苟得趣,自可忘寝餐。况今有道世,谷禄正可干。勖哉...
-
和梅圣俞咏昌言五物·怀素书
...视之双目明。烈火烧林虎豹慄,疾雷裂地龙蛇惊。须臾挂壁未收卷,阴风飒飒来吹面。只疑神物在闇中,宝秘不令关俗眼。嗟余平生不识书,但爱意气豪有馀。欲求数字置座侧,安得满斗千金珠。
-
同舍会饮金明沼上书事
日华骀荡金明春,波光净绿生鱼鳞。烟深草青游人少,道路苦无车马尘。石渠诸君职事简,载酒撷花畏花晚。浮舟逐胜任所之,箕踞狂歌叩舷板。眼花耳热气愈豪,掷杯击案声嗷嗷。惊沙飒飒绕洲渚,鱼龙迁去避我曹。人生大料无百岁,贵贱贤愚同一致。在家殽蓛馀几何,一日风光不宜弃。
-
宿石堰闻牧马者歌
大河之曲多宽闲,牧田枕倚长堤湾。乌栖鹊散堤树寂,柝木声稀宵欲阑。牧儿跨马乘凉月,历历绕群高唱发。幽情逸气生自然,往往鸣鞘应疏节。歌辞难辨野风高,似述离忧嗟役劳。徘徊不断何妨近,仿佛微闻已复遥。长川冷浸秋云白,露草翻光凝碧色。星疏河淡夜初长,展转空亭奈孤客。洞箫音律京君明,可怜骨朽不更生。安得使传哀怨意,为我写之羌笛声。
-
天马歌
大宛汗血古共知,青海龙种骨更奇。网丝旧画昔尝见,不意人间今见之。银鞍玉镫黄金辔,广路长鸣增意气。富平公子韩王孙,求买倾家不知贵。芙蓉高阙北向开,金印紫绶从天来。路人回首无所见,流风瞥过惊浮埃。如何弃置归皂栈,踠足垂头困羁绊。精神惨澹筋骨羸,举目双睛犹璀璨。伏波马式今已无,子阿肉腐骨久枯。举世无人相骐骥,憔悴不与驽骀殊。神兵淬砺精芒在,宝鉴游尘肯终晦。君今鬋剔被鸣鸾,尚能腾踏昆仑外。
-
三月三十日微雨偶成诗二十四韵书怀献留守开府太尉兼呈真率诸公
...性得闾阎。多病非辞贵,无才岂养恬。清涂诚愧忝,微禄已伤廉。日费须三爵,年支仰数缣。糇粮粗能足,蓍蔡不烦占。河洛今为盛,图书昔所潜。家家花启户,处处酒飘帘。温饱资兼爱,安平倚具瞻。愚夫犹乐育,下客愈撝谦。落拓形骸逸,优游岁月淹。馀生信多幸,狂醉...
-
和李君锡惠书及诗勉以早归
书意勤渠诗意新,清如白雪暖如春。西游不尽溪山乐,策马归来就故人。
-
答刘原父贺庞公惠炭
东郭先生履半穿,御冬深愧主人贤。应怜道上雪欲积,意使炉中灰复然。曲糵暗添寒酒力,图书共免湿薪烟。茅斋斗似饶光彩,客至何忧腊后天。
-
子高有徐浩诗碑昌言借摹其文甫及数本石有微衅惧而归之子高答简有碎珊瑚之戏昌言以诗赠子高同舍皆和
徐公精笔老生神,石刻犹能妙夺真。几为通书翻丧宝,愈令好事惜传人。锋铓半折犹能健,圭璧微瑕自足珍。直使尽随如意碎,石家玉树未全贫。
-
上元书怀
老去春无味,年年觉病添。酒因脾积断,灯为目阿嫌。势位非其好,纷华已久厌。唯馀读书乐,暖日坐前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