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次韵登凌歊台》是元代诗人萨都剌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联从远处着眼,描写凌歊台的远景;颔联着重写凌歊台内的景色;颈联转入议论,道出了自然轮回的感慨;尾联回到眼前的景物,以凄凉之景结束全诗。全诗笔调铿锵,对仗工整,情感豪迈而伤感。
- 作品出处雁门集
- 文学体裁七言律诗
- 创作年代元代
创作背景
《次韵登凌歊台》这首诗应作于元至顺三年(1332),当时萨都剌从翰林国史院应奉文字迁为江南诸道行御史台掾史,南下任职,五月又曾北上至京城,秋天再返回金陵(今江苏南京)。此诗具体创作于这几次南来北往的旅途中的哪一次,难以考证。诗人登临凌歊台引发怀古的幽思,于是创作了此诗。
相关诗词
-
《乱后登凌云台》拼音版
愁思纷纷不易裁,凌云台上独裴回。乱鸦背著斜阳去,寒雁带将秋色来。破屋无烟空碎瓦,新坟经雨已苍苔。天翻地覆亲曾见,信得昆明有劫灰。
-
《十台怀古 其十 凌歊台》拼音版
大明天子游南国,红粉三千台百尺。歌钟激浪楚日白,帘栊凝树湘云碧。凌歊高宴金舆来,侍臣狎笑朱颜开。台城宫扉锁花柳,寄奴土障生尘埃。昏昏醉梦春风几,不顾江东数千里。酒罢歌阑帝业销,青山空映当涂水。
-
《姑孰十咏·凌歊台》拼音版
旷望登古台,台高极人目。叠嶂列远空,杂花间平陆。闲云入窗牖,野翠生松竹。欲览碑上文,苔侵岂堪读?
-
《凌歊台》拼音版
几年听客话凌歊,不似台边目力遥。千古江山犹昨日,六宫歌舞自前朝。苔碑有字多漫灭,野寺无僧转寂寥。碧聚双蛾愁不敛,阑干落照重魂消。
-
《木兰花令·凌歊台上青青麦》拼音版
凌歊台上青青麦,姑孰堂前馀翰墨。暂分一印管江山,稍为诸公分皂白。江山依旧云空碧,昨日主人今日客。谁分宾主强惺惺,问取矶头新妇石。
-
《登历阳城望凌歊台》拼音版
平昔登凌歊,西望历阳岸。江空芦苇阔,日落烟雾散。倏然别乡国,三载客淮甸。赏心无复有,离渚但纷乱。迩来治冤狱,文字堆几案。置之步城堞,山川却对面。崔嵬浮图出,巨笔插天半。秀色凌丹青,长毫蘸河汉。翻思宋武帝,此地尝壮观。美人厌烦暑,挥衣待霜霰。流芳千岁间...
-
《凌歊台》拼音版
山到西江势却回,倚山楼殿更高台。天容水色望中见,帆影车尘空际来。桑柘棋分千里迥,波涛壁立两峰开。登临拟问兴亡事,白塔亭亭锁翠苔。
-
《凌歊台六首·其一》拼音版
莫辞千骑小徘徊,共上凌歊百尺台。过雨江山新似洗,连天草树翠成堆。搜罗好景归诗句,断送闲愁付酒杯。对此愿公拚一醉,相逢能得几回来。
-
《凌歊台六首·其六》拼音版
宋武当年迹已陈,荒台寂寞几经春。一番栋宇从头葺,四面轩窗入眼新。陡觉江山增气象,更添风月愈精神。老夫无处逃炎暑,领客时来一岸巾。
-
《凌歊台六首·其二》拼音版
万里清光绝点尘,别来经岁镇如新。恨居平地去天远,喜上高台与月亲。正好赏心拚酩酊,不堪怀古倍酸辛。向来登此知何限,传到如今有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