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黄楼歌寄苏子瞻

郭祥正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君不见彭门(1)之黄楼,楼角突兀(2)凌山丘。

你没有看见彭城门上的黄楼吧,楼角高昂超过山丘。

云生雾暗失柱础(1)日升月落当帘钩(2)

云雾从楼间生腾遮没了柱础,日月自楼旁升降正齐着镰钩。

黄河西来(1)奔流,顷刻十丈平城头。

黄河自西而来犹如惊马般奔流,顷刻间十丈高的河水平了城头。

浑涛舂撞怒鲸跃,危堞仅若杯盂浮(1)

浑浊的波涛横冲直撞像愤怒的鲸鱼在跳跃,高高的城垛几乎就像酒杯水盂在水面飘浮。

斯民嚣嚣(1)(2)恐化鱼鳌,刺史当分天子忧(3)

老百姓哭着喊着——因为怕变成水底的鱼鳖,苏刺史奔走忙碌——他要尽忠职守为国分忧。

植材筑土夜连昼(1)神物借力非人谋(2)

打树桩、夯堤土,不分白天黑夜地苦干,分明是天神借助于人力呵,并不是只靠人的智谋。

河还故道万家喜:(1)公何以全吾州(2)

黄河归还旧道,万众欣喜齐赞颂:“若不是苏公,我们的身家性命怎能保留!”

公来相基(1)垒巨石,屋成因以黄名楼(2)

苏公来察勘基址,垒起了巨石,屋宇建成便命名为黄楼。

黄楼不独排河流(1)壮观(2)弹压东诸侯。

黄楼不止能够疏镇河流,壮观的气势也足以镇慑东路郡州。

重檐斜飞掣惊电(1),密瓦莹净蟠苍虬(2)

多重楼檐斜飞,能勾挂住闪电,晶莹明净的密瓦,盘卧着龙虬。

乘闲往往宴宾客,酒酣诗兴横霜秋(1)

苏公每有空闲,常登楼宴会宾客,酒酣耳热时,蓬勃的诗情便横溢金秋。

沉思汉唐视陈迹,逆节(1)怙险(2)终何求?

我面对着汉唐的遗迹沉思默想,那群恃险抗上的逆臣到底何求?

谁令颈血溅砧斧(1)?千载付与山河愁。

谁让他们以身试法,让颈血溅满刑具,千年万代给淮北山河带来忧愁。

圣祖(1)神宗(2)仗仁义,中原一洗兵甲休。

大宋朝圣明的天子依仗着仁义,平定天下人,使中原大地战争永止休。

朝庭尊崇(1)郡县(2)彭门子弟(3)长欢游。

朝廷的地位崇高,郡县谦恭敬业,徐州的黎民百姓长远快乐又悠游。

长欢游,随五马(1),但看红袖舞华筵,不愿黄河到城下。

长远地快乐又悠游,追随着徐州苏太守,唯愿欣赏歌女在宴会上欢舞,不愿意黄河咆哮大水到黄楼。

小提示:郭祥正《徐州黄楼歌寄苏子瞻》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作品简介

《徐州黄楼歌寄苏子瞻》是宋代诗人郭祥正创作的一首杂言诗。这首诗先用四句诗概说黄楼高耸入云的气势作为引首,接着笔锋一转,以极简洁的笔法叙述了大水袭来,苏轼率军民战胜洪水的经过和水后黄楼的修建及修楼的意义。然后再次描绘黄楼的雄伟,叙写楼成后苏轼与民同乐的情景。最后推出诗的主题:但愿永享太平、永无灾变!其间述古征今,微言大义,使诗的内涵更加丰富。此诗结构讲究,语言酣畅,把叙事与抒情、写人与写景、纪实与纪史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确乎是宋诗此类题材中难得的佳作。

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五月,苏轼到徐州(九年十二月移知徐州)任所,七月十七日黄河在澶州曹村(今河南清丰附近)段大决口,北流断绝(黄河旧道东北流,在今津南境入渤海),河道南移,四十五州县被淹。八月十一日水至徐州,苏轼亲率军民修城挡水,极大地减轻了水灾的损失,使民众发出“非公何以全吾州”的赞叹。十月五日水退,苏轼以防水剩余物资在徐州东门之上修了一座黄楼,既为纪念此次抗灾的胜利,也是城防和观察水情的需要。郭祥正此诗就是因此而发的。他借描写黄楼修建的经过和它壮观的气势,歌颂了苏轼的政绩和他与民众忧乐与共的精神。

郭祥正

郭祥正

北宋诗人

郭祥正(1035—1113),字功父,太平当涂(今属安徽)人。曾中进士。熙宁年间(1068-1077)知武冈县,签书保信军节度判官。后为王安石所不满,以殿中丞致仕。元丰年间(1078-1085),知端州。元祐(1086-1094)初期,官至朝清大夫。少有诗名,为梅尧臣所赏识。其诗颇有和李白相似的地方,曾为王安石所称赏。有《青山集》及其续集。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