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宋〕
秋到边城角声(1)哀,烽火(2)照高台(3)。悲歌击筑(4),凭高酹酒(5),此兴悠哉。
秋意来到边城,声声号角哀鸣,平安烽火映照着高兴亭。击筑高歌,站在高处把酒洒向国土,引起了收复关中的无限兴致。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1)烟柳,曲江(2)池馆,应(3)待人(4)来。
谁能像多情的南山明月,把层层的暮云都推开?灞桥边的如烟翠柳,曲江池畔的美丽楼台,应该在月下伫立,等待着我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
小提示:陆游《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词作。上片从角声烽火写起,高歌击筑,凭高洒酒,引起收复关中成功在望的无限高兴;下片从上片的“凭高”和“此兴悠哉”过渡,全面表达了“高兴”的“兴”。全词充满着乐观气氛和胜利在望的情绪,情调昂扬,表达了作者对收复失地的渴望以及强烈的爱国精神。
- 作品别称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 作品出处放翁词
- 文学体裁词
- 词牌名称秋波媚
- 创作年代南宋
创作背景
陆游的一生,怀着抗金救国的壮志,却不得志。四十五岁以前,他长期被执行投降路线的当权派所排挤压抑。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春天,当时陆游四十八岁,他接受四川宣抚使王炎邀请,来到南郑,担任四川宣抚使公署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参加了九个月的从军生活。南郑是当时抗金的前线,王炎是抗金的重要人物,主宾意气十分相投。
长安当时在金国的占领区内,长安城南的南山是秦岭的主峰。陆游在凭高远望长安诸山的时候,收复关中的热情更加奔腾激荡,不可遏止。陆游集中有不少表现这样主题的诗,但多属于离开南郑以后的追忆之作。而这首《秋波媚》词,却是在南郑即目抒感的一篇。
相关诗词
-
庚申七月十一日由寿兴沙渡江泊舟叚山下
江头繫缆夕阳殷,一簇峰峦碧浪间。莫笑此山风景少,明朝北去已无山。
-
七月十六夜对月有感
神游赤壁水光浮,想见元丰壬戌秋。甲子四周月长好,更无人续宋风流。
-
七月十六日赐九十一岁老和尚
暑退全消陌上尘,盂兰大喜见姚秦。临风洗钵龙池雨,凝露舒莲鹫岭春。送节双轮同梦幻,持心半偈见深淳。循环已识盈虚理,不向山僧更问津。
-
甲辰六月十六日登天童山访寄禅长老不遇留赠二首·其一
我到深山公入世,人天哀感未分明。中年万事不挂眼,静夜一灯微有情。碧海沉沉那有岸,秋虫唧唧徒闻声。玲岩星暗诸天寂,待汝归来看月生。
-
九月十二日登悠然亭阄韵
一别西山岁十更,危亭偶尔叙宗盟。已过九日犹无菊,恰有方田又种粳。笑语风生吹鬓发,输赢变出付棋枰。酒酣不觉归途晚,隐隐松梢月漏明。
-
七月十五夜登海上最高楼看月
弹指虚空不夜城,市烟海气漫纵横。更无灯火阑珊处,却与何人共月明。
-
十二月十三日登凤凰台望淮南雪中诸山兼书道上所见二首·其一
雪花一丈欲齐楼,人住凤凰台上头。雪隔淮南数千里,青山断处是滁州。
-
壬子七月十六日夜月蚀五首·其四
撑肠挂肚何繇足,持腋持颐可自娱。底事缘天得刳磔,未妨璧月照空虚。
-
壬子七月十六日夜月蚀五首·其三
怪发玻瓈塌死灰,食馀明镜挂高台。撒沙星出争光大,不易青莲火里开。
-
七月十六
归眠秋寺钟,露气扑晴空。丛翠安圆月,茎朱抗细风。翻翻迁树鸟,唧唧傍灯虫。坐想前年夜,清江泊钓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