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愁

石象之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来何容易去何迟,半在心头半在眉。

门掩落花春去后,窗涵残月酒醒时。

柔如万顷连天草,乱似千寻帀地丝。

除却五侯歌舞地,人间何处不相随?

作品简介

《咏愁》是北宋诗人石象之所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篇咏愁。诗人把愁之踪迹、潜入时机、来时情状以及无处不在的态势状写得生动、形象、细致。通篇不著一“愁”字,却句句切题,犹如一首谜语诗。

创作背景

石象之有过不寻常的经历,他在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中进士后,历任寿安尉、黄声簿、义乌令,后转太常丞。四十八岁时曾一度致仕居家,他晚年在宅子的西南角开园圃种花木,常与宾客赋诗、对奕,优游自乐地生活了二十余年。他深深地理解了忧愁,从而也在生活中排除了忧愁。于是他就写下了这首鲜明生动的《咏愁》。

  • 赏析

该诗首联追寻“愁”的踪迹。大千世界,“愁”不会有人主动喜欢,但却无影无踪无时不在人的身边,有时会不请自来,来了又赶不走,它来了总是一半藏在人的心里——“愁肠百结”,一半写在人的心灵之窗——“愁眉苦脸”。

颔联揭露“愁”潜入的时机。深谙愁苦的人总会把“愁”贮藏在心房僻远的角落里,再筑起精神防线提防它侵袭,可“愁”欺人时,它会随机而出,无孔不入。诗人认为...

展开全部
石象之

石象之

北宋文人

石象之(生卒年不详),字简夫,新昌(今属浙江)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历任寿安尉、黄声簿、义乌令,后转太常丞。四十八岁时曾一度致仕居家,于第之西南开园圃种花木,常与宾客赋诗、对奕。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