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龛山凯歌五首》是明代文学家、艺术家徐渭的组诗作品。这组诗描述了明军与倭寇交战的场面及获胜的经过,反映了战斗的残酷与激烈,讴歌了明军将士所向披靡的威武雄姿和保家卫国的英勇精神,抒发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全诗构思奇特,技巧高妙,描写传神,格调激昂。
第一首诗开头就写出明军官兵的豪迈气概,虽然官职卑微但抗敌之心无比坚决,这决心也震慑了敌人,使之闻风丧胆。首句的县尉当指此战明军统兵官吴县县令吴成器。末句表现了敌人侵扰的严重和战争形势的严峻,“海上连年未解围”,为后面战争的残酷与激烈作了必要的铺垫。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写的是发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1555)的龛山之战,徐渭正值三十五岁,第六次乡试不中,尚未入胡宗宪幕府。嘉靖三十四年十月,还发生了抗倭英雄、前任总督南、直、浙、闽等省都御史张经、巡抚浙江都御史李天宠,并及兵部员外郎杨继盛被诬杀,参将汤克宽坐牢等事件,这些事件对徐渭的震动很大,也触发了徐渭对倭寇战争进行深入的思考。所以,此时的徐渭颇为关注当时的抗倭形势,曾与萧鸣凤”挟策叩辕门”论倭事,在《拟上督府书》中谋划皋埠之战,在《陶宅战归序》中对陶宅之战发表看法,与吴兑在绍兴练兵。
龛山之战发生于嘉靖三十四年十一月,林碧川、沈南山纠集部分倭寇,率部自杨哥入掠浙东萧山等处,先后被李如桂、卢镗的兵部所败,退守至萧山的丁村、杭湖、陈家湾一带。据《明史·日本传》,从嘉靖三十二年至三十四年,倭人大举入寇浙东西,江南江北同时告警,不过六七十人而径行数千里,杀戮战伤者近四千人,纵横往来东南沿海如入无人之境。由此可见倭寇入侵之频繁。在这种情况下,时任提督的胡宗宪和兵部郎中王畿进驻龛山之巅。同时,会稽典史吴成器先率军以进,不数里遇贼,死战,贼遂大败,又急攻破之,悉斩首以献。倭贼后又败走龚家畈、百官渡,过曹娥江,顺流而西,佥事李如桂、王询,指挥杨永昌,知事何常明,典史吴成器等,追击于瓜山,战三界,战毋婆岭、朱家溇,最后贼遁于萧山的丁村、杭湖,至陈家湾,虽多所杀伤,而凶焰愈炽。后来由于卢镗军中有人受贿于海贼,致兵溃,知事何常明亦被杀。胡宗宪移檄诸将,仍未能灭之。于是亲自提兵,经过几天的连续作战,终于将这股倭寇势力剿灭。
此外,徐渭另有《龛山之捷》详实地记载此次战役。因此《龛山凯歌五首》所描写的战争场景绝非虚幻之笔和无稽之事,而是在充分和深入了解战争始末的基础之上创作的一组诗歌,堪称为一组纪实的史诗。
相关诗词
-
《凯歌五首·其三》拼音版
虎豹鲸鱼一夜擒,湖南湖北动欢心。论功宜并衡山峻,比德还同汉水深。
-
《一壶歌五首·其一》拼音版
悠悠日月没根株,常在人间醉一壶。倾倒欲空还潋滟,不曾教化不曾沽。
-
《故蕲州玉刑部阁老挽歌五首·其一》拼音版
东观未绝笔,西垣俄解龟。罢裁青纸诏,重入白云司。流落成三黜,联翩换一麾。黄岗与滁上,应立去思碑。
-
《鄜延凯歌五首·其二》拼音版
天威卷地过黄河,万里羌人尽汉歌。莫堰横山倒流水,从教西去作恩波!
-
《香山即事五首·其一》拼音版
山里阴晴浑不定,雨馀花草似多情。忽然日照千峰翠,剩有崖泉㶁㶁鸣。
-
《秋日家山杂咏五首·其一》拼音版
八月家山觉早凉,登临怀古兴何长。醉乡乐土输王绩,鲁国高文老卜商。汉祀汾阴遗庙在,殷迁耿邑故城荒。楼船箫鼓空流水,一曲秋风菊又芳。
-
《次韵云松西山春游五首·其一》拼音版
西山今雨叩门时,似与浮丘有夙期。良会可无佳客在,长吟忽动故人思。未能参道同餐玉,远想清斋只茹芝。千岁蟠桃忘早熟,一瓢春酝寄来迟。
-
《洞仙歌五首·其一》拼音版
江湖倦矣,剩琴边词赋。庾信愁多镇吟苦。似么花病蝶,碎叶零蝉,苔影碧、凉透一帘丝雨。凤箫声未歇,替诉飘流,翠袖盈盈泪如许。烟外秣陵秋,瘦了斜阳,更瘦到、旧时鸥鹭。待画壁、双鬟唱黄河,怕酒醒天涯,断肠金缕。
-
《奉陪知府内翰至卞山有诗五首·其一·玉德泉》拼音版
...辉,韫玉见奇态。新阡表南阳,独据山水会。青松三万本,已复出蓬艾。灵泉发道左,天遣资灌溉。初无一线溜,泛滥欲浮芥。披榛伫方空,馀浸忽可浍。清踰金沙泓,甘此中泠派。朝涵卞峰云,暮作霅溪濑。岂惟供百须,旱岁亦多赖。殷勤五大夫,随喜奉微盖。尝闻瑜瑾姿,...
-
《凯歌四首·其一》拼音版
大将南征讨不庭,节旄万里耀威灵。辕门五夜狼星堕,直挽天河洗甲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