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秋夜长》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一首杂言古诗。这是一篇写思妇征夫这一传统主题的作品,前十三句为诗的第一部分,描写了思妇为远戍边疆的丈夫赶制寒衣的情景,将其愁思表现得凄恻动人,后六句为诗的第二部分,点出女主人公愁思的源头,包含对恋人分离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穷兵赎武的抨击。这首诗描写细腻,寓情于物,兼有民歌风味,是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的佳作。
- 作品出处全唐诗
- 文学体裁杂言古诗
- 创作年代唐代
创作背景
《秋夜长》此诗约作于诗人早年应举入仕之前。诗人于麟德元年(664)十五岁时曾上书右相刘祥道,极论出兵远征高丽给人民带来灾难,诗或当作于其时。在诗人的记忆里,唐王朝一直处在战争之中,连年对外征伐。诗人反扩张的思想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他巧妙地把这种思想融入诗文作品中,以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这首《秋夜长》是诗人作品中反映现实的佳作之一。
相关诗词
-
《奉和秋夜长》拼音版
秋夜长。夜长乐未央。舞袖拂花烛。歌声绕凤梁。
-
《秋夜长》拼音版
秋夜长兮虽欣长而悼速。送晨晖于西岭。迎夕景于东谷。夜既分而气高。风入林而伤绿。燕翩翩以辞宇。雁邕邕而南属。
-
《秋夜长》拼音版
秋风生夜凉,风凉秋夜长。贪看山月白,清露湿衣裳。
-
《秋夜长》拼音版
秋虫啧啧寒莎底,城头秋月白如水。二十五点秋夜长,点点滴断离人肠。万里一身风露凉,家家秋砧捣衣忙。
-
《赋得丹凤城南秋夜长》拼音版
丹凤城南秋夜长,关河寒近落微霜。不须锦字论长恨,自有清砧教断肠。破衲沙头鸿欲去,拂云堆上草初黄。伤心却羡城边月,犹照深闺玳瑁梁。
-
《秋夜长》拼音版
秋夜长,明月光,露华洗天金气凉。寒虫候雁两何苦,声逐西风来枕傍。彷徨披衣坐夜深,丁东又听捣衣砧。残烛荧荧更漏静,无端万事皆萦心。
-
《秋夜长》拼音版
秋空垂玉露,风拂檐前树。相思寒夜长,胍胍多愁绪。含情下锦机,拭泪沾罗衣。旧欢如梦寐,私向夜深归。
-
《秋夜长》拼音版
碧天如水河汉流,洞房蟋蟀鸣高秋。百尺枯桐挂西月,一声孤雁度南楼。徘徊独步愁长夜,孤妾空闺谁与俦。悠悠闲却双鸳枕,飕飕不煖孤衾裯。手寒灯下裁书劄,目断天涯无便邮。念君万里隔胡越,我欲从之河无舟。河无舟...
-
《秋夜长》拼音版
静夜不能寐,揽衣步中堂。气候变寥慄,罗幌凄微霜。崇兰萎素姿,蟋蟀鸣近床。清曲为谁理,况兹秋夜长。单居易为感,不觉涕沾裳。
-
《秋夜长》拼音版
华烛兰堂夜未央,疏星耿耿银河光。低徊宛转双鸣珰,忽忆征人戍他乡。他乡千万里,秋色遥相望。北风四顾何茫茫,欲往从之川无梁。谁家今夜捣衣裳,砧声断续结中肠。为问瑶台月,何处却逢郎。珊瑚枕上分鸾凤,芙蓉帐底梦鸳鸯。相思细数寒更漏,别意与之谁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