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游金山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全诗二十二句,大致可分三个层次。前八句写金山寺山水形胜,中间十句写登眺所见黄昏夕阳和深夜炬火的江景,末四句抒发此游的感喟。贯穿全诗的是浓挚的思乡之情,它反映了作者对现实政治和官场生涯的厌倦,希望买田归隐的心情。
- 作品出处苏东坡全集
- 文学体裁七言古诗
- 创作年代1071年11月3日
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苏轼在京城任殿中丞直馆判官告院,权开封判官。当时王安石秉政,大力推行新法。苏轼写了《上神宗皇帝书》、《拟进士对御试策》等文,直言不讳批评新法,自然引起当道的不满。苏轼深感仕途险恶,主动清求外任。熙宁四年(1071年),乃有通判杭州的任命,苏轼当时三十六岁。途经镇江,他曾到城外长江中的金山寺,拜访了宝觉、圆通二位长老,二者盛情款待,盛情难怯,苏轼宿在寺中,半夜得以观赏江上夜景,不由得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七言古诗。
相关诗词
-
《游金山寺次壁间韵》拼音版
水国微茫境物閒,洪涛九派护禅关。帆樯下上淮连浙,楼殿高低寺裹山。潮驾金鳌来海上,天留玉府在人间。凭阑落日芦风起,时有鱼龙听法还。
-
《和于府尹景瞻游金山寺诗八首·寄题金山寺二首·其三》拼音版
波心千古出楼台,长笑人生几度来。终有寸缘分白社,暂收双足洗黄埃。歌成欲斗潮音起,景胜翻疑海市开。遥指红云过江去,煖风初透北山莱。
-
《游金山寺》拼音版
廿年奔走负山游,此日登临夙愿酬。石洞云深僧梦稳,江门风急浪花浮。荒台古塔前朝寺,青雀黄龙两岸舟。览胜问奇归去晚,钟声月色共悠悠。
-
《念昔游四首·其二》拼音版
昔游金山寺,一苇破沧溟。怒涛正拍天,风雨歘晦冥。江豚急吹浪,水面轰雷霆。满船失颜色,莫辨死与生。此时娄师德,高卧看长鲸。过午忽开霁,济岸犹登瀛。清风泛我衣,阳光射檐楹。舟人相慰劳,山僧笑出迎。行行金鳌背,月鉴浮空明。波平濛天影,潮静闻经声。殿阁耀金碧,守护...
-
《游金山寺再叠苏轼韵》拼音版
册府常披舆地图,西极江源东竟海。中流银发能许长,氐父乃如黍米在。获金名易裴头陀,祗园高下临澄波。自兹胜迹擅吴下,骚人禅客游恒多。南国重来命巡楫,风恬浪静韶春日。佳境毕景不能穷,琳宫梵宇层楼赤。石?万劫埋仙魄,髯翁吟际髯应黑。今来古往炽然明,不迁...
-
《和于府尹景瞻游金山寺诗八首·其八》拼音版
禽声无数说春愁,远客真应续旧游。锦绣江山图上见,金银宫阙镜中浮。花枝照眼红堪摘,水气侵人翠欲流。潦倒正须文字饮,尊前何必锦缠头。
-
《游金山寺》拼音版
挂帆飞渡大江流,重踏金山最上头。缥缈云烟笼石塔,苍茫树木隐沙洲。银涛涌出三千界,玉宇回看十二楼。身在东坡图画里,当年留带是奇游。
-
《游金山寺还舟中流作》拼音版
纵是裴公寺,能忘魏子心。帆开吴日落,钟度楚云深。半饷分南北,中流吊古今。江山虽好在,无奈二毛侵。
-
《游金山寺》拼音版
平日压尘土,今游兴味长。波涛围四际,台殿起中央。鱼听晨餐鼓,云和夕炷香。薰风休递吹,襟袂不胜凉。
-
《游金山寺三叠苏轼韵》拼音版
赵宋诗人许坡翁,雄才磅礴富似海。创为险韵再三叠,妙理无在无不在。偶然游戏参伽陀,横江那畏排山波。中江长老一握手,故乡情谊何其多。伏牛山下重舣楫,风物撩人如昔日。旧编翻读和苏章,欲效其为面先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