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金山寺
〔宋〕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我的家乡地处长江初始发生之源头,为官出游却随江水滚滚飘然东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听说此地大潮打起浪头足足一丈高,即使天寒地冻还有沙痕印迹之存在。
中泠(1)南畔石盘陀(2),古来出没随涛波。
中泠泉畔南面巨大石山名号称盘陀,自古以来出没水中追随浪涛和江波。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尝试登上绝高山顶遥望万里外家园,无论江南江北看看都是青山格外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1),山僧苦留看落日。
羁旅在外乡愁只恐难寻回家之归舟,山上圣僧苦苦挽留欣赏山中之落日。
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
微微风里波涛万顷阵阵荡漾起细鳞,半天晚霞空中恰似排排鱼尾血样红。
是时江月初生魄(1),二更月落天深黑。
正当此时江中月亮刚刚还在初升起,二更时辰月儿下山天空一片深漆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1),飞焰照山栖鸟惊。
静静长江江心好似有着一炬火大明,飞腾火焰照得山中栖息鸟儿纷纷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惆怅失然归卧僧舍心中也莫能辨识,不是鬼魂不是生人究竟何处之事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
江山弥幻而今如此为何还不回家园,江神莫非责怪我的脾性警示太顽固。
我谢(1)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2)。
感谢江神我得提醒但是实在不得已,家中如有田地不回宁如奔逝之江水。
小提示:苏轼《游金山寺》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朗读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游金山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全诗二十二句,大致可分三个层次。前八句写金山寺山水形胜,中间十句写登眺所见黄昏夕阳和深夜炬火的江景,末四句抒发此游的感喟。贯穿全诗的是浓挚的思乡之情,它反映了作者对现实政治和官场生涯的厌倦,希望买田归隐的心情。
- 作品出处苏东坡全集
- 文学体裁七言古诗
- 创作年代1071年11月3日
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苏轼在京城任殿中丞直馆判官告院,权开封判官。当时王安石秉政,大力推行新法。苏轼写了《上神宗皇帝书》、《拟进士对御试策》等文,直言不讳批评新法,自然引起当道的不满。苏轼深感仕途险恶,主动清求外任。熙宁四年(1071年),乃有通判杭州的任命,苏轼当时三十六岁。途经镇江,他曾到城外长江中的金山寺,拜访了宝觉、圆通二位长老,二者盛情款待,盛情难怯,苏轼宿在寺中,半夜得以观赏江上夜景,不由得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七言古诗。
相关诗词
-
送识上人游金山寺
空半簇楼台,红尘安在哉。山分江色破,潮带海声来。烟景诸邻断,天光四望开。疑师得仙去,白日上蓬莱。
-
游金山寺用苏轼韵兼效其体
平生不戒游览兴,西浮于洛东观海。轻舟风利过维扬,此间初识有江在。中流嵽嶪如补陀,八功德水澄无波。精蓝信宿可留憩,层楼阿阁何须多。青...
-
弘治癸丑元日同实兄王仲广何季周林廷吉游金山寺
客中元日试扁舟,岂作寻常览胜游。鳌极半空跻绝顶,龙门千丈溯惊流。青山脉到波心出,沧海潮来地势浮。日暮梵音听未了,聊将醉墨壁间留。
-
游金山寺
万顷波中独占天,客帆日夕望苍烟。过江车马劳尘劫,绕寺鱼龙稳昼眠。僧喜抄诗添墨拓,佛来香国记桑田。一拳已自涵空相,何必安心问了然。
-
游金山寺
久忆名山胜,春风泛艇游。巨涛吞宝刹,朗月涌江流。啼鸟窥禅诵,飞花过石楼。上方钟磬晚,天乐起峰头。
-
游金山寺同陈隆之太史陈来源外翰分得江字
词客招携谒上方,胜游宁觉滞他邦。鼋鼍傍岸窥禅语,云雾当空护法幢。海上仙山无弱水,人间倒景有长江。应知河朔非吾辈,良夜何劳引玉釭。
-
游金山寺不果
几度经过忆胜游,风波世事阻扁舟。山当下上江心处,水望东南天尽头。玉镜台前看宝䯻,芙蓉叶下卧龙虬。昨宵梦得麻姑信,海外于今只九洲。
-
和于府尹景瞻游金山寺诗八首·其六
空门依旧瞰潮头,屈指重来两鬓秋。山色有情讥宦辙,江声无计绊离愁。倘从竹里陪佳客,便好尘中说胜游。何似捕鱼人最乐,纱罾长趁夕阳收。
-
游金山寺
黄埃不改眼中秋,此日金山又繫舟。地拥长江吞巨海,天教绝景镇中流。烟云苾洌尝龙井,身世依稀在蜃楼。欲话无生真境界,钟声不动水光浮。
-
游金山寺
江心一簇翠夫容,金碧晶荧殿阁重。隐士有缘来化鹤,梵王无语坐降龙。钟声两岸占昏晓,海眼中泠湛夏冬。八十高僧供茗罢,细谈苏米旧时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