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康望湖亭
〔宋〕
八月(1)渡长湖(2),萧条万象疏(3)。
八月里乘船渡过鄱阳,见到万物景象都呈现出萧条零落的样子。
秋风片帆急,暮蔼一山孤(1)。
劲急的秋风下,单舟扬帆急驶;淡淡的暮气中,孤山独峙。
许国(1)心犹在,康时(2)术已虚(3)。
报国之志犹存,救时之策已成空。
岷峨(1)家万里,投老(2)得归无。
岷峨故乡越来越远已是万里之遥,临老能否归去?
小提示:苏轼《南康望湖亭》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南康望湖亭》是北宋诗人苏轼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首联写诗人南康登望湖亭眺望,先入目是万象萧条的一派衰秋之大景;颔联写到秋风紧急,吹饱了船帆,暮霭沉沉,笼罩着一座孤零零的山头;后两联发慨叹,颈联说的真情,尾联却是发的牢骚,借秋天的景色,寄托自己的身世之感;全诗通篇笼罩着一股愁云惨雾,但作者忧国忧民的崇高的志趣,通过沉郁颓丧的情绪的烘托,得到充分表现。
- 作品别称望湖亭
- 作品出处东坡七集
- 文学体裁五言律诗
- 创作年代北宋
创作背景
自从元祐四年(1089)离开朝廷,虽然高太后颇看重苏轼,一再召他还朝,但由于旧党的排挤构陷,使他不能久留,每次都是很快就请求外放,几经起落,辗转朝野,他不禁以“团团如磨牛”的诗句自嘲。然而这还不算什么大的磨难,到了元祐八年(1093),高太后逝世,哲宗开始亲政,苏轼的灾厄又一次降临了。哲宗此时才十八岁,年少气盛而不谙世事。他也许以往一直不满于祖母的威压,在章惇、吕惠卿等人别有用心的怂恿操纵之下,有心和守旧的祖母对着干,偏要把被废的新法全盘恢复。章、吕等人东山再起,大权在握,开始打击报复元祐旧党。苏轼本来受到旧党猜疑排斥,但是此番新党执政,因苏轼曾经批评过新法,又在旧党执政时期得到过擢升,便被视作旧党要员。他先是被免去翰林学士之衔,贬为英州(今属广东)知州,接着,一月之内三度降职,最后被降为州司马,流放到惠州(今属广东)。此时他已经是六十岁的老人了。在垂老之年流放岭南烟瘴之地,苏轼自是心情黯然,故他在前往惠州途径鄱阳湖时作了此诗。《南康望湖亭》此诗即作于绍圣元年(1094)八月过南康(今江西星子县)时。
相关诗词
-
登望湖亭
亭标望湖好,风日似春和。白雪融青嶂,红霞映紫波。天空群雁度,山静一僧过。顿觉尘襟涤,悠然发浩歌。
-
望湖亭迟唐子
策策下危磴,风前立小亭。独游坐超越,属思临深冥。野色向人尽,一湖含晖明。云开知日处,其上峰遥轻。目送鸟渐远,嘹然遗我声。相感适无谓,于焉观物情。坐念所期子,影影尘中行。
-
登望湖亭
吴城山下草青青,春半南湖水未平。几点征帆来日下,数声渔笛起云层。鸥波浩荡兼天碧,蜃气氛氲带雾腥。倚遍栏杆倍惆怅,思亲何日复羊城。
-
望湖亭读坡仙诗景仰高风重题四韵
不识眉山苏学士,望湖亭上忆高风。心胸自可吞彭蠡,眉宇何如见华峰。旧日题诗留篆刻,平生为国守精忠。文章千古谁能似,湖水滔滔日向东。
-
望湖亭
特立孤亭隐翠微,空山春早客来稀。望深烟景堪投策,坐久岚光欲染衣。赤鲤惊看牵藻去,白鸥閒自傍人飞。芳洲杜若应思采,那得扁舟系钓矶。
-
登吴城望湖亭
晓涨浮空左蠡青,号风四荡旅魂醒。中流石尽沈精卫,狂渚林隤断脊令。盛宪忧伤年易蹙,韩娥漂泊曲难听。面尘臆血谁湔拭,心堕苍茫况此亭。
-
望湖亭
幽亭半面俯崔嵬,槛外波光一镜开。何处旧游偏得似,白云孤倚妙高台。
-
望山
城郭春阴合,看山眼独醒。雪分遥巘色,云出数峰青。漫拟莲花界,堪称素锦屏。欲携双白鹤,一上望湖亭。
-
望湖亭
亭边杨柳水边花,落日行人正忆家。不及江南湖上寺,木兰舟里载琵琶。
-
望湖亭忆别
望湖亭上访坡仙,倚遍危栏思渺然。彭蠡波涛翻白雪,匡庐林壑拥晴烟。客舟来往西风里,僧刹高低夕照边。遥忆故交分袂处,大姑山下水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