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水垢何曾相受
〔宋〕
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寄语(1)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2)本来无垢。
水和垢什么时间同我曾经相互容受?仔细看这两种东西我身上都没有。告诉您这擦背的人,劳您整天挥手动肘了。手轻一点,手轻一点。东坡居士我身上本来就没有污垢。
小提示:苏轼《如梦令·水垢何曾相受》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朗读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如梦令·水垢何曾相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此词表面上是写作者因没有水垢而受到擦背人的重揩而不满,实质是比喻自己秉性高洁,受贬是蒙冤的。全词关键是佛家术语“无垢”,比喻一切本来清净,虽意出禅偈,形象不甚优美,却自有其思想价值和意义。
- 作品出处全宋词
- 文学体裁词
- 词牌名称如梦令
- 创作年代1084年12月18
创作背景
《如梦令·水垢何曾相受》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十二月十八日苏轼调任汝州的途中,时苏轼在泗州。苏轼当年虚龄四十九岁,这一年是他的人生走向高峰的转折年。作者在调任途中,当时应该是已意识到自己将被神宗皇帝重新起用。
苏轼是元丰二年(1079)蒙冤遭受“乌台诗案”,元丰三年(1080)二月一日到达到黄州贬所,四年后的元丰七年(1084)正月奉诏调往汝州的。此前,宋神宗曾多次准备起用苏轼,都被大臣阻挠了。这次神宗皇帝亲自写诏把苏轼调往汝州。苏轼接诏之后,四月一日起,先游览了一圈,还在高安会见了他弟弟苏辙。六月九日正式从黄州贬所乘船去汝州,顺便送赴江西德兴任县尉的长子苏迈到湖口,并游了石钟山。七月回船当涂,过金陵(今江苏南京),在金陵曾多次拜见王安石,相互唱和,停留了一个多月。八月到京口(今江苏镇江),九月在宜兴买了田地,十月到扬州,十一月到楚州(今江苏淮安),十二月一日抵达泗州,十八日,在泗州雍熙塔下的公共浴池洗浴,并写下了两首《如梦令》,此为其中之一。
相关诗词
-
如梦令·明月一窗谁共
明月一窗谁共,证取罗浮香梦。丝鬓耐吴霜,来作守花幺凤。珍重、珍重。端合瑶台移种。
-
如梦令·已忍前尘如梦
已忍前尘如梦,犹说三生情种。妾是玉梅花,郎是绿毛幺凤。寒重、寒重。明月一窗谁共。
-
如梦令·隔叶黄鹂娇哢
隔叶黄鹂娇哢,惊起绮窗凄凤。阑槛半帘垂,晓镜春愁将共。如梦,如梦,一瞬水流春送。
-
如梦令·和韵
昨夜雨添春重,滴到眉端愁动。剪剪海棠风,一点残灯红弄。如梦,如梦,梦里心儿还捧。
-
如梦令·怀远,代人作
寂寞寒深孤枕,风度罗帏梦醒。梦醒却无情,此际离愁漫整。夜冷、夜冷。花动闲窗月影。
-
如梦令·寓园有感
此地春光如绣,画槛名花依旧。独立悄无言,梅比腰支还瘦。僝僽、僝僽。林外鸟声拖逗。
-
如梦令·元旦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
如梦令·门外鸦啼杨柳
门外鸦啼杨柳,春色著人如酒。睡起熨沈香,玉腕不胜金斗。消瘦,消瘦,还是褪花时候。
-
如梦令·池上春归何处
池上春归何处?满目落花飞絮。孤馆悄无人,梦断月堤归路。无绪,无绪。帘外五更风雨。
-
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