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赏忠厚之至论
〔宋〕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2)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俞(3)之声,欢休(4)惨戚(5),见于虞夏商周之书(6)。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7),而告之以祥刑(8)。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
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的时候,他们是多么地深爱着百姓、深切地替百姓担忧,而且用君子长者的态度来对待天下人。有人做了一件好事,奖赏他之余,又用歌曲赞美他,为他有一个好开始而高兴,并勉励他坚持到底;有人做了一件不好的事,处罚他之余,又哀怜同情他,希望他抛弃错误而开始新生。欢喜和忧伤的感情,同意和不同意的声音,见于虞、夏、商、周的历史书籍里。成王、康王死后,穆王继承王位,周朝的王道便开始衰落。然而穆王还是吩咐大臣吕侯,告诫他使用“祥刑”。他说的话忧愁却不悲伤,威严却不愤怒,慈爱而能决断,有哀怜无罪者的好心肠。因此,孔子把这篇《吕刑》选进《尚书》里。
《传》曰:“赏疑从与(1),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2),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3)为士(4)。将杀人,皋陶(3)曰“杀之”三,尧曰“宥(5)之”三。故天下畏皋陶(3)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6)曰“鲧(7)可用”,尧曰“不可,鲧(7)方命(8)圮族(9)”,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3)之杀人,而从四岳(6)之用鲧(7)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书》(10)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11)。”呜呼,尽之矣。
古书上说,“奖赏时如有可疑者应该照样留在应赏之列,为的是推广恩泽;处罚时遇有可疑者则从应罚之列除去,”为的是谨慎地使用刑法。尧当政时,皋陶是掌管刑法的官。要处死一个人,皋陶三次说当杀,尧帝却一连三次说应当宽恕。所以天下人都害怕皋陶执法坚决,而赞美帝尧用刑宽大。四岳建议:“鲧可以任用。”尧说“不可!鲧违抗命令,毁谤同族。”过后,他还是说“试用一下吧。”为什么尧不听从皋陶处死犯人的主张,却听从四岳任用鲧的建议呢?那么圣人的心意,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了。《尚书》说:“罪行轻重有可疑时,宁可从轻处置;功劳大小有疑处,宁可从重奖赏。与其错杀无辜的人,宁可犯执法失误的过失。”唉!这句话完全表现出忠厚之意。
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1)。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2),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之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3)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可以赏也可以不赏时,赏就过于仁慈了;可以罚也可以不罚时,罚就超出义法了。过于仁慈,还不失为一个君子;超出义法,就流为残忍了。所以,仁慈可以超过,义法是不可超过的。古人奖赏不用爵位和俸禄,刑罚不用刀锯。用爵位、俸禄行赏,只对能得到爵位、俸禄的人起作用,不能影响不能得到爵位和俸禄的人。用刀锯作刑具,只对受这种刑的人起作用,对不受这种刑的人不起作用。古代君主知道天下的善行是赏不完的,不能都用爵位俸禄来奖赏;也知道天下的罪恶是罚不完的,不能都用刀锯来制裁。所以当赏罚有疑问时,就以仁爱之心对待。用君子长者的宽厚仁慈对待天下人,使天下人都相继回到君子长者的忠厚仁爱之道上来,所以说这就是赏罚忠厚到了极点啊!
《诗》(1)曰:“君子如祉(2),乱庶遄(3)已。君子如怒(6),乱庶遄(3)沮(4)。”夫君子之已乱(5),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6),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7)》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义(8),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诗经》说:“君子如果高兴纳谏,祸乱就会快速止息;君子如果怒斥谗言,祸乱也会快速止息。”君子止息祸乱,难道有异术吗?他不过是适时地控制自己的喜怒,不偏离仁慈宽大的原则罢了。《春秋》的大义是,立法贵严,责人贵宽。根据它的褒贬原则来制定赏罚制度,这也是忠厚之至啊!
小提示: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朗读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刑赏忠厚之至论》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在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应礼部试而写的文章。文章以忠厚立论,援引古仁者施行刑赏以忠厚为本的范例,阐发了儒家的仁政思想。全文文辞简练而平易晓畅,结构严谨,说理透彻。主考官欧阳修认为此文脱尽五代宋初以来的浮靡艰涩之风,十分赏识,曾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
- 作品别称刑赏忠厚论
- 作品出处东坡七集
- 文学体裁散文
- 创作年代北宋
创作背景
《刑赏忠厚之至论》这是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苏轼参加礼部进士考试时创作的文章。宋代王安石执政后,立即对取士制度进行改革,废止了考诗赋,而改用经义,以发表政治见解的时务策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以便选拔一些通经致用的人才,为变法服务。这种政论性文体称为策论。策论大多要求考生就一些问题展开论述,即论证某项国家政策或对策的可行性与合理性,侧重于考查考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刑赏忠厚之至论”就是宋嘉祐二年礼部进士考试策论的题目。
相关诗词
-
论盛孝章书
...骨,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绝足也。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正之之术,实须得贤。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故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向使郭隗倒悬而王不解,临溺而王...
-
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
右,臣伏以今年以来,京畿诸县,夏逢亢旱,秋又早霜,田种所收,十不存一。陛下恩逾慈母,仁过春阳,租赋之间,例皆蠲免。所徵至少,所放至多。上恩虽宏,下困犹甚。至闻有弃子逐妻,以求口食,坼屋伐树,以纳税钱,寒馁道涂,毙踣沟壑。有者,皆已输纳;无者,徒被追徵...
-
柳子厚墓志铭
...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
-
齐桓晋文之事
...’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
-
小斋盆兰一干数花山谷所谓蕙也初秋抽数干芳馥可爱因与次明道复赏而赋之
...肃紫霞绅。耿耿孤榻畔,燕对如高人。启扉得良友,列案罗清樽。于焉抚灵植,一笑涤尘烦。微风南牖来,浓馥散氤氲。有时参鼻观,即之已无存。譬彼孤洁士,可望不可亲。如何庭阶近,有此幽谷芬。相忘馀冽中,渐久不复闻。鲁哲日已远,楚累亦沈沦。无能被雅操,且复...
-
和马抑之大小干山歌韵
...宛如两玉浮湖间。却疑子产不受弃于水,古人高谊今者行何难。山亦有何欲,谁与名之干。有干于世则有欲,涧愧林惭当厚颜。君不见寝丘之后有妒谷,避恶之人居亦弃。又不见广州之间有贪泉,好廉之人饮所忌。我为别立名,寄示双嶙峋。大名大玉小小玉,洗尔惭愧开精神。老夫十...
-
太平圣德诗十章·其二·皇上奉圣母皇太后极天下之养爱敬之至深得欢心此圣人治道之本也为圣孝之诗第二
九重孝德超前古,日日承欢在宝慈。圣母圣皇天所祐,太平至乐万年期。
-
黄侍读家赏瑞菊
...何况善所徵。君子际昌期,冠绂趋明庭。致勤靡夙夜,惟恭秉忠贞。至诚会感孚,嘉祥聿来应。众卉悴寒节,贞菊粲前楹。同叶迸赪蕤,骈芳出紫茎。动如比翼翔,静若连理荣。夕下玉堂中,高贤集良朋。玩赏验至理,讴吟播芬馨。孰云微植兹,从知兆方兴。谨始永弗渝,奕世垂...
-
李忠甫见惠长笺以诗谢之
...年憩琴书。青衿孺子辈,共喜得范模。黄鹄有远志,樊笼不可拘。今将舍我去,雅意何勤渠。骈俪出妙语,简洁无费辞。捲置怀袖间,报之欠琼琚。惟期在明秋,刷羽摩天衢。
-
庆原堂诗为萍乡刘氏作·其八
绳绳厥承,忠厚之教。庶其绍之,以食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