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
〔唐〕
右,臣伏以今年以来,京畿诸县,夏逢亢旱,秋又早霜,田种所收,十不存一。陛下恩逾慈母,仁过春阳,租赋之间,例皆蠲免。所徵至少,所放至多。上恩虽宏,下困犹甚。至闻有弃子逐妻,以求口食,坼屋伐树,以纳税钱,寒馁道涂,毙踣沟壑。有者,皆已输纳;无者,徒被追徵。臣愚以为此皆群臣之所未言。陛下之所未知者也。
臣窃见陛下怜念黎元,同于赤子。至或犯法当戮,犹且宽而宥之,况此无辜之人,岂有知而不救?又京师者,四方之腹心,国家之根本,其百姓实宜倍加忧恤。今瑞雪频降,来年必丰。急之,则得少而人伤;缓之,则事存而利远。伏乞特敕京兆府,应今年税钱及草粟等在百姓腹内徵未得者,并且停徵,容至来年蚕麦,庶得少有存立。
臣至陋至愚,无所知识,受恩思效,有见辄言,无任恳款惭惧之至,谨录奏闻。谨奏。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于贞元十九年(803年)上书皇上期望减免百姓赋税的状。文章开篇描写严重的灾情,接着将皇帝的仁德与百姓的苦难交织在一起叙写,构成强烈的对比。作者认为造成这一严重情况的原因,是地方官吏横征暴敛的结果,最后请求皇帝特敕京兆府停征今年京畿地区的税收。文章记述清晰,形象生动,直言不讳,感情强烈;多用当时口语,明白晓畅。此外,叙述具体,运用比喻,形象生动。
创作背景
《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冬,时韩愈三十六岁,在京任监察御史。韩愈到御史台后,正好遇到朝野关注的两件大事:一是当时由宦官把持的“宫市”和“五坊小儿”之害,再次激起京城百姓的愤怒和反对。第二件事是韩愈擢迁监察御史之际,恰值关中遭受严重旱灾。然而,京兆尹李实为邀功取宠,一面欺瞒朝廷,一面横征暴敛,使灾情愈演愈烈。韩愈见此,忧心如焚,决心上书朝廷,为民请命,以减缓税赋。他为了弄清灾情的实际程度,便约同张署和李方叔二人,下到京城附近的农村去亲自察看,只见沿途到处是逃荒要饭的饥民和饿死路边的尸体,人们衣不遮体,不仅卖儿卖女,拆房卖地,而且竟以人尸充饥,更加痛心疾首,当晚回到署衙,便写下这篇为民请命的奏章。
相关诗词
-
回澜台
孤标遥扼郡城隈,势枕奔涛障欲回。迥阁凭虹云外出,环州缩地水中来。宾游误指招提境,童竖犹呼御史台。怪似主人能选胜,不言到海有蓬莱。
-
御史大夫周公旱雩得雨诗示答二首·其二
督府上卿天下无,淮阳出镇怜彫枯。忧时隐念悬鱼釜,计国深思入爨苏。民有长谣歌惠恤,吏无横索及穷逋。霏微更惬千人望,沾沃真成九地酥。
-
九曲词三首
【其一】许国从来彻庙堂,连年不为在疆场。将军天上封侯印,御史台上异姓王。【其二】万骑争歌杨柳春,千场对舞绣骐驎。到处尽逢欢洽事,相看总是太平人。【其三】铁骑横行铁岭头,西看逻逤取封侯。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
-
侍御京山孙君既以绩最赠其二尊人矣尚以不及终侍为永思之图以志感王子歌以宽之
御史台中柏,哑哑乌夜啼。
-
送陈都御史致仕陈苏州人赣州巡抚·其二
求贤诏许尚岩阿,今复东还且奈何。终属陶潜三径有,真嫌刘宠一钱多。江间绿水明心曲,海上青山著鬓皤。处处秋兰犹自好,扁舟采揽足经过。
-
送陈都御史致仕陈苏州人赣州巡抚·其三
几人勋德在明时,南纪公来偶视师。谁使中军生气色,独筹前箸卧旌麾。岘山有泪堪常堕,章水无情任所之。辽海只今忧未浅,不当还出佐支离。
-
送唐御史应韶应天府丞
曾持绣斧事澄清,暂辍班行佐尹京。总为希仁能镇物,况来唐介有先声。万年宫阙瞻丰镐,六代江山入宰衡。去去望之非久外,安排台鼎望功成。
-
恤旱·其三
台章论致旱,槩斥政事臣。泾渭无分别,包容荷帝仁。
-
徐用和御史席上偶成
雨后凉生别院东,午窗残暑坐来空。水光倒射檐头日,弦籁时鸣树底风。南国骚人方作赋,西台御史正乘骢。文逋未觉驱除尽,暂得幽欢此会同。
-
寄熊御史塞上
汉官持斧处,天险惜离群。塞口孤城断,峰腰细涧分。胡天秋更惨,杀气暮还云。定有忧边计,缄驰达圣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