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魏晋〕
寝迹(1)衡门(2)下,邈(3)与世(4)相绝(5)。
隐居茅舍掩行迹,远与尘世相隔绝。
顾盼(1)莫(2)谁知,荆扉(3)昼常闭。
无人知晓来眷顾,白天柴门常关闭。
凄凄岁暮风,翳翳(1)经日雪(2)。
年终寒风正凄冷,天空阴暗整日雪。
倾耳(1)无希声(2),在目皓已洁(3)。
侧耳倾听无声响,放眼户外已皎洁。
劲气(1)侵襟袖,箪瓢谢屡设(2)。
劲峭寒气侵襟袖,粗茶淡饭常空设。
萧索(1)空宇(2)中,了无(3)一可悦(4)!
房中空荡显凄凉,竟无一事可欢悦。
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1)。
千年古书皆阅览,时时读见古义烈。
高操非所攀,谬(1)得固穷节(2)。
高尚德操不敢攀,只想守穷为气节。
平津(1)苟(2)不由(3),栖迟(4)讵(5)为拙!
坦途大道若不走,隐居躬耕岂算拙?
寄意一言外(1),兹契(2)谁能别(3)?
我寄深意在言外,志趣相合谁识别!
小提示: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首五言诗。此诗借赠堂弟陶敬远以自抒情怀,用了许多笔墨写作者自己在衡门之下饥寒交迫的苦况,发出了“了无一可悦”的慨叹,但作者仍表示决心躬耕固穷节。全诗前半叙事写景,后半议论,事写得很简洁,景写得传神入化,议论很多,而俱以情渗透其中,且把悲愤沉痛和坚强变成闲淡乐观和诙谐,深具深厚醇美之意境和松柏劲直之气节。
- 作品出处陶渊明集
- 文学体裁五言古诗
- 文学韵律押[屑]韵
- 创作年代403年
创作背景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此诗作于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当时陶渊明三十九岁。此前二年,即隆安五年(401),陶渊明似曾出仕于江陵,旋丁母忧归家。这首诗即丁忧家居时之作。
陶敬远是陶渊明的同祖弟,其母与陶渊明的母亲又为姐妹;先陶渊明卒,陶渊明有《祭从弟敬远文》祭之。文中可见两人饥寒相共、志趣相投的密切感情。作诗当年,陶敬远二十三岁,同陶渊明住在一起,并一道读书躬耕。然而一年的收获不足自给,使他们过着贫困饥寒的生活。作诗当月,桓玄篡晋称楚,把晋安帝迁禁在渊明的故乡寻阳。这是一场政治上的大变局,此诗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相关诗词
-
递中得先之兄书取邕钦宜柳归约十二月到此年节已近未闻来朝寄奉·其二
远宦良多感,新来更可悲。春随斗柄动,人自海边归。仆马疲劳甚,郊原雨水时。经旬不得信,凭槛又吟诗。
-
十二月十四日绝句·其二
始知无怨实为难,至乐谁如孔与颜。误把古人轻易看,精脩从此可容閒。
-
十二月十九日曾宾谷都转招集三贤祠致祀坡公同作
...骋清词运心匠。是时入腊风日晴,长筵列坐开重屏。百罚深杯不知夜,藤梢月出光珑玲。因思七百年前当此夕,月宿牵牛河汉直。纱縠行中一堕地,万古峨眉不改色。斯文浩气长留天地间,人世何曾异今昔。使君生出苏门后,风义平生托师友。画赠生朝刘景文,诗成佐饮晁无...
-
十二月十四日绝句·其三
精脩从此可容閒,勘破当年义利关。随处动心兼忍性,何忧不到古人班。
-
十二月二十九夜大雪·其一
六出霏霏饯岁华,终宵撩乱扑窗纱。未言造化工夫巧,且看乾坤景象奢。□□□□□□□,□□□□□□花。明朝正旦常年别,琼户瑶阶一样誇。
-
鹧鸪天·十一月中北地寒
十一月中北地寒,岭南天气始穿绵。椎牛打鼓刘三妹,枯木寒鸦赵大年。一阳复,六阳连。群阴剥尽性光圆。梅须柳眼含生意,画入图中九九圈。
-
癸卯追感正月十五事
正月端门夜,金舆缥缈中。传觞三鼓罢,纵观万人同。警跸声如在,嬉游事已空。但令千载后,追咏太平功。
-
悲从弟敬德
衔哀过旧宅,悲泪应心零。借问为谁悲?怀人在九冥。礼服名群从,恩爱若同生。门前执手时,何意尔先倾!在数竟不免,为山不及成。慈母沈哀疚,二胤才数龄。双位委空馆,朝夕无哭声。流尘集虚坐...
-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一
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夙晨装吾驾,启涂情已缅。鸟哢欢新节,泠风送馀善。寒草被荒蹊,地为罕人远。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复返。即理愧通识,所保讵乃浅。
-
观放白鹰二首
【其一】八月边风高,胡鹰白锦毛。孤飞一片雪,百里见秋毫。【其二】寒冬十二月,苍鹰八九毛。寄言燕雀莫相啅,自有云霄万里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