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后出师表》载于三国时期吴国张俨的《默记》,一般认为是诸葛亮的作品,《出师表》(《前出师表》)的姊妹篇。这篇文章立论于汉贼不两立和敌强我弱的严峻现实,向蜀汉后主刘禅阐明北伐不仅是为实现先帝的遗愿,也是关系到蜀汉的生死存亡,不能因“议者”的不同看法而有所动摇。全文以议论见长,传达出一股忠贞壮烈之气。
- 作品别称后表
- 作品出处默记
- 文学体裁奏表
- 创作年代228年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载于三国时期吴人张俨的《默记》,一般认为是诸葛亮的作品,当作于蜀汉建兴六年(228),比《前出师表》晚了一年。此时正值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未取得预期成果之时。为消除各方阻碍,在第二次北伐临行之际,诸葛亮向后主刘禅献上了这篇《后出师表》。
刘备临终前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加紧从政治、外交、经济、军事上全面进行北伐准备。在外交上,派使者联吴;韬光养晦,对魏国劝降书不作答复,以低姿态麻痹敌国。政治上,高度集中军政大权,”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励精图治,笼络土著地主,缓和主客矛盾,革除刘璋法令不行的弊政,以身作则,虚心纳谏,调动全国力量投入战争。经济上,坚决与民休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多产粮食,增加储备,保护水利工程,发展煮盐、织锦等手工业,扩大财政来源。军事上,伺机平定南中叛乱,治戎讲武,训练部队。
诸葛亮南征后,北伐魏国提上日程。北伐魏国是刘备集团一贯的方针。刘备以夺取天下为最终目的。诸葛亮鉴于魏国经济必将逐渐恢复,时间拖长对蜀国不利,而及早北伐可发挥自己治国治军优势,何况身死之后,蜀国无人能够蹈涉中原,抗衡大国,因此认为唯有及身而用,才有希望蚕食并最终打败魏国,也可报答刘备知遇之恩,为此决心展开北伐,并且”用兵不戢,屡耀其武“,坚持到底。
建兴五年(227),诸葛亮在向刘禅呈上《前出师表》以后,迅即率师进驻汉中。建兴六年(228)春,诸葛亮出师北伐祁山。魏国西部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纷纷叛魏归汉。蜀军在占有陇右三郡后,以街亭、箕谷的失利而结束了第一次北伐。同年冬十一月,魏国大举进军东吴,魏将曹休为吴将陆逊所败,张郃东下,关中极为虚弱。诸葛亮认为进攻时机已到,准备全师出兵伐魏。但是,蜀中不少大臣,安于逸乐,对进军一事心怀疑虑,并且产生了不少非议。为此,诸葛亮再次上表,苦心孤诣,申明讨伐的决心;义正辞严,批驳非议的错误。因为这次上表后于第一次出师时的一表,故而后世称之为《后出师表》。
相关诗词
-
《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拼音版
...偢问,这生不相识横枝儿着紧。非是书生多议论,也堤防着玉石俱焚。虽然是不关亲,可怜见命在逡巡,济不济权将秀才来尽。果若有《出师表》文吓蛮书信,张生呵,则愿你笔尖儿横扫了五千人。
-
《挽左宗棠联》拼音版
千载证丹忱,前出师表,后出师表;中兴论元辅,湘乡一人,湘阴一人。
-
《折桂令·芦沟晓月》拼音版
出都门鞭影摇红,山色空濛,林景玲珑。桥俯危波,车通远塞,栏倚长空。起宿霭千寻卧龙,掣流云万丈垂虹。路杳疏钟,似蚁行人,如步蟾宫。
-
《读《史记》四十首·其十·后期斩》拼音版
穰苴先,庄贾后。期日中,设表漏。后期斩,法不宥,军一出,燕师覆。梁王越,踵其智,少年笑,疑相戏。斩一人,设坛祭,众大惊,头抢地。彼盗耳,乃封王,能用众,岂寻常。军贵整,法必申,不如...
-
《襄阳为自古要地抚遗迹吊往事有怀七人焉因各赋诗一首·其一·诸葛武侯》拼音版
...卧泯渊嘿。一朝感时奋,变化乃莫测。恢复信本志,为汉誓讨贼。大义凛照揭,乾坤为开辟。指挥动风云,忠诚贯金石。士生三代后,闻见渐卑溺。公也真天人,正气泰华敌。升平礼乐具,抢攘兵革日。抱负郁未施,永为后人惜。公神在天壤,万古终不没。再歌出师表,敛衽三叹息。
-
《挽张之洞联》拼音版
武乡侯报国精忠,枢府借前筹,遗奏宛同出师表;严郑公平生幽兴,草堂留后约,伤心为读少陵诗。
-
《广东缙绅挽彭玉麟联》拼音版
誓清大地河山,不爱官,不爱命,不爱钱,历三朝宏济艰难,于今奏草流传,尽瘁鞠躬,慷慨有如出师表;性好五湖烟水,又能诗,又能书,又能画,遍七省留题翰墨,此后甘棠遗泽,吉光片羽,感触应伤坠泪碑。
-
《送萧晋卿西行》拼音版
...自有龙图十万兵,请乘一障终权轻。初闻召至青油幕,袖中已草从军行。相国谋深古来少,想见智囊谈未了。贺兰鼠子不足平,底用西征出师表。凉州久苦寒烟埋,今年定见玉关开。凯旋只在春风...
-
《挽彭玉麟联》拼音版
誓清大地山河,不爱官,不爱命,不爱钱,历三朝宏济艰难,于今奏草流传,尽瘁鞠躬,慷慨有如出师表;性好五湖烟水,又能诗,又能书,又能画,遍七省留题翰墨,此后甘棠遗泽,吉光片羽,感触应伤堕泪碑。
-
《谒诸葛庙》拼音版
武侯祠庙已千年,过客何心尽可怜。百里营留鸣鼓后,两函表上出师前。江流不转馀滩石,峡锁犹闻哭杜鹃。自信英雄终有气,风云常护旧山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