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与杨德祖书》是三国时期文学家曹植所作的一封书信。信中作者根据切身体会,畅谈了自己对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看法。由于曹植本人是文学大家,深知文学创作的甘苦,因此他认为批评家既要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又得有创作实践的体验。书信最后谈到他自己的文章,称视辞赋为“小道”,这是因为曹植在政治上很有抱负,希望“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不甘心为文人。曹植本人的诗文做得很好,称“小道”,亦自谦之辞,并非真的看不起文学。全文辞意恳切,娓娓道来,一如与好友促膝谈心,给人以亲切感。
- 作品出处昭明文选
- 文学体裁书信
- 创作年代三国
创作背景
杨德祖,即东汉末年文学家杨修,其在东汉建安年间被举为孝廉,任郎中,后成为曹操的主簿。杨修学问渊博,聪慧机智,深受曹操父子的重视,据说他看到曹操的只字片语便能猜到曹操的心思。曹植雅好文学,与杨修关系密切。《与杨德祖书》是曹植整理年少所作的辞赋,送给好友杨修阅览时附寄的一封信。此信写于建安二十一年(216年),作者时为临淄侯。
相关诗词
-
《寄题李与贤似剡庵》拼音版
四明狂客一茅屋,敕赐剡川才一曲。安福诗人李与贤,大书似剡山扉前。我曾着脚勾践国,奉诏昭陵省松柏。是时八月欲半头,镜湖不是人间秋。稽山影落水精阙,荷花露滴波中月。季真茅屋荒苍...
-
《七字谢绍兴帅丘宗卿惠杨梅二首·其一》拼音版
越绝诸杨盛一时,与侬瓜葛不曾知。老夫自笑吾衰矣,此客何从梦见之。也解过江寻德祖,政缘作尹是丘迟。渠伊不是南村派,未分先驱事荔支。
-
《金华超不群用前韵作诗见赠亦和三首超不群剪发参黄檗·其二》拼音版
...气韵翛然松上鹤,意态索寞阱中虎。却于翛然索寞中,诗句时时出奇古。乃知笔力有神助,三峡迅流辄于住。疑非蓬发休上人,定是秃头杨德祖。
-
《得书字》拼音版
犹是端阳节,因过春水居。隔花新雨至,把盏故情舒。卜夜同人乐,先秋大有书。更欣幽事足,新水上河鱼。
-
《唐故监察御史赠尚书右仆射王公神道碑》拼音版
...节度观察处置等使,北海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娶颍川韩氏,主客员外郎衢之女,国子祭酒杨顼之外孙。夫人有三弟,皆材,无子,早谢,已如礼祔葬于亳邑原。仆射厚德覆露之,尚书丕承之,以蚤孤,锐意向学。尝阅《诗》至《蓼莪》篇,感激流涕,故其志如刃始淬。及学成...
-
《送林德祖致仕东归》拼音版
...飞云俱。翛然弃之去,初不计卷舒。纷纷轩裳士,瞠目口为呿。茫然更叹息,不间贤与愚。乃知杨少尹,未足继两疏。当时老而传,不失仕且居。非同会稽史,苦誓困简书。不比狂季真,索身忧病馀。耆年了无事,方当骋亨衢。投簪逸湖海,沛若纵壑鱼。虽无挥金事,日者谁公如。...
-
《与姜伯约书》拼音版
公侯以文武之德,怀迈世之略,功济巴汉,声畅华夏,远近莫不归名。每惟畴昔,尝同大化,吴札、郑乔,能喻斯好。
-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拼音版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
《道德经(第七十九章)》拼音版
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不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拼音版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