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二首上苏子瞻·其二
〔宋〕
青松出涧壑,十里闻风声。
青松生长在幽涧深壑之中,但十里外都能听到风吹动它的声音。
上有百尺丝(1),下有千岁苓。
在它上面绕有百余尺长的菟丝,在它下面匍匐着千年的老茯苓。
自性(1)得(2)久要,为人制颓龄。
据茯苓的本性,能与松树做长久的朋友,为人类却老延年。
小草有远志,相依在平生。
菟丝虽是小草,也有远大的志向,能跟松树生死相依。
医和不并世,深根且固蒂。
古时的名医医和已不在世上,那就先深扎下根来,坚固本蒂吧!
人言可医国,何用太早计。
人言可以治理国家,又何必打算太早,要求过急呢。
小大材(1)则殊,气味固相似。
小草和大树,材能是有不同的但它们的品格和情调却很相似。
小提示:黄庭坚《古诗二首上苏子瞻·其二》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古诗二首上苏子瞻》是宋代诗人黄庭坚创作的一组诗五言排律,第二首诗以涧松喻苏轼,谓其虽大才而不得其用,却声名远播;又以菟丝自喻,希望自己能与青松长久相依。这两首诗皆用比体。
- 作品出处全宋诗
- 文学体裁五言排律
- 创作年代1078年
创作背景
元丰元年(1078),黄庭坚任北京国子监教授时,写了一封信给正在徐州的苏轼,并附上古诗二首,表示自已的倾慕之情,苏轼也和了诗,两位诗人从此相交,终生不渝。苏轼早年政治上偏于保守,因反对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屡遭贬斥,历任杭州、密州、徐州等处的地方官,较关心人民的疾苦,做官时也做了一些好事。苏轼是宋诗革新的主将,他的诗内容比较充实,想象力丰富,豪放自然,艺术形式变化多端,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后人比之为宋代的李白。
相关诗词
-
提宫工部兄携家见过辄成律诗二首上呈·其一
剥啄欣闻夜叩关,相迎一笑解愁颜。枉帆虽落十人后,过饭今成五郡间。自役其身惭鞍掌,无求于世羡萧闲。何如赴陇从招隐,却遣幽丛问小山。
-
山居诗三首呈诸道侣·其二
日日看山眼倍明,更无一事可关情。扫开积雪岩前走,领取闲云陇上行。不共羽人谈太易,懒从衲子话无生。划然时发苏门啸,遥答风声及水声。
-
杂诗二首寄彭通复·其一
区区九州内,横从数千里。谁设山与河?愚者分表里。京师天下本,万国赴如水。珠犀从南来,狗马由西止。浩浩荆吴船,日夜行不已。生材无定所,一物孰非己。皇天仁且广,君道亦如此。我思古唐虞,当日谁共理。
-
题墨竹二首赠陈子仁·其二
为爱溪南竹,春深长凤毛。终然秉高节,容易出蓬蒿。
-
冥鸿亭偶题二首时岁戊戌·其二
一家无事乐清宁,寄目冥鸿野外亭。江水未分南北限,月明常后毕箕星。子生猫栎垂垂赤,蔓长鸦藤故故青。天意物情应有在,且须料理相牛经。
-
解剡孝嘉道中答溪民群来遮轿问新知县如何二首并寄李宰·其二
新知县是旧官员,说与田家汝有缘。安稳过冬耘二麦,明年才胜似今年。
-
寄题李德修通判宣城隐舍二首仍次其韵·其二·秀野堂
往在东风浩荡边,故将诗酒作春妍。渊明好客妨何事,卿去教知我欲眠。
-
登凤凰山怀子瞻·其二
数篇曾见使君诗,前后登临各一时。妙舞新声难得继,清风明月却相宜。朱阑行遍花间路,看尽当年题壁处。更有何人问使君,青春欲尽花飞去。
-
赠子瞻·其二
翰林岂特文章工,赤心白日相贯通。先与吴人除二凶,次与吴田谋常丰。乃与徒役开西湖,狭者使广塞者除。溉田不知几万夫,其田立变为膏腴。世世可知无旱枯,吴人衣食常有馀。有馀之人善可趣,官司亦可省刑诛。无穷之利谁与俱,前有白傅后有苏。翰林如此能...
-
后悯乱诗十首次仲木韵·其二
行吟林下月徘徊,怒发牢骚短筑催。已耻折腰投手板,自携焦尾上琴台。书方采药能医鹤,赁屋寻山欲种梅。孤愤闭关多感激,南征车马正邅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