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有感
〔近代〕
绮罗幕后送飞光(2),柏栗丛边作道场(3)。
国民政府多么奢侈淫荡,竟在国难民苦之时混磨时光;他们为了更长久地麻醉人民,竟然在刑场旁边假作念经诵佛的道场。
望帝(1)终教芳草(2)变,迷阳聊(3)饰大田荒。
他们实行残酷的文化“围剿”,使文坛荒芜,百卉难芳,他们途穷计拙而无可奈何,只能以杂草掩盖着文坛的荒凉。
何来酪果(1)供千佛,难得莲花似六郎(2)。
而御用文人也确实庸劣无能,哪能拿得出像样的货色给他们赏光;他们越来越陷于孤立,再也难招罗涂脂抹粉的“六郎”。
中夜鸡鸣(1)风雨集(2),起然(3)烟卷觉新凉(4)。
深夜里风雨交加雄鸡报晓,暴风雨将冲刷旧社会的泥浆;我兴奋地点燃着烟卷,顿觉初秋黎明前的一片清凉。
小提示:鲁迅《秋夜有感》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秋夜有感》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34年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首联作者以形象的语言,概述了国民政府统治者腐化堕落、纸醉金迷的生活;颔联、颈联揭露了他们对革命文化的严重摧残,并着重指出他们在文化战线上的没落;尾联作者以比喻与象征的手法,对当时的斗争形势和革命前景,作了形象的艺术概括,表现了作者与他们斗争的决心。全诗象征意味浓厚,托譬深奥,文辞典雅。
创作背景
《鲁迅日记》1934年9月29日:“午后,……又为梓生书一幅云:‘绮罗幕后送飞光……’”梓生,张梓生,绍兴人,张梓生于1933年继黎烈文之后任《申报·自由谈》的主编。据张梓生回忆:1934年秋,为了约稿的事,张梓生曾去访问鲁迅先生,过了几天,作者鲁迅约张梓生吃饭。在饭桌上,谈的主要是当时的文艺思想斗争和文人变节的事,以及国民党文化特务的种种伎俩。张梓生在席上向作者鲁迅索书法作品,鲁迅含笑应允了。过了几天,由周建人转送,张梓生收到了鲁迅赠的一张小条幅,写的便是这首《秋夜有感》。
相关诗词
-
八宝妆·秋宵有感
望远秋平。初过雨、微茫水满烟汀。乱荭疏柳,犹带数点残萤。待月重帘谁共倚,信鸿断续两三声。夜如何,顿凉骤觉,纨扇无情。还思骖鸾素约,念凤箫雁瑟,取次尘生。旧日潘郎,双鬓半已星星。琴心锦意暗懒,又争奈、西风吹恨醒。...
-
眼儿媚·中元夜有感
手写香台金字经,惟愿结来生。莲花漏转,杨枝露滴,想鉴微诚。欲知奉倩神伤极,凭诉与秋擎。西风不管,一池萍水,几点荷灯。
-
池亭夜赋
池上小亭幽,清宵秉烛游。荷盘时泻露,萤火早知秋。有感岁时速,无声河汉流。殊方不堪住,归梦绕沧洲。
-
秋夜有怀陆都事玘
飘风从何来,洒然凌我衾。展转不成寐,弥觉凉夜深。念彼离居客,幽怀盈素襟。㷀㷀对馀烬,起坐正孤吟。余亦感时迈,鬓缕飙已侵。何当展良觌,尽写乖违心。
-
秋夕有感
摇落秋渐晚,露香篱下花。疏钟出烟寺,新月入人家。蛩语日夜急,雁飞天汉斜。蹇余不能去,尘世事如麻。
-
立秋后有感
一雨助凉天气醒,夜来残叶报秋声。人歌曼倩书重发,客笑相如赋未成。惊破鹤心宵露重,送他鸿翼晚风清。功名未了男儿事,争遣心头系得旌。
-
秋目远望怅然有感
危时无处用非才,倦倚阑干病眼开。夜气满楼月未上,秋声垂地雁初来。寂寥滋味归时卷,护落生涯信酒杯。可叹年华容易去,门前逝水递相催。
-
秋夜有怀姊氏
空闺闻落叶,天地入秋深。况乃中宵雨,因之远别心。漏长孤梦杳,江阔短书沈。忽听南征雁,离群感自今。
-
秋夕有感二首·其一
早岁骊车拥汉关,忧心耿耿日凋颜。秋成正望狼烽急,夜枕不禁鱼目鳏。三仕古犹关喜愠,万金今不博安閒。回思此日一尊酒,只合长居木雁间。
-
秋夜有感·其二
楼上几当当,残更引漏长。月明山树湿,露下药苗香。朝野衣冠异,郊原故物伤。平生三径草,此夕更苍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