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有感

近代 鲁迅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绮罗幕后送飞光,柏栗丛边作道场。

望帝终教芳草变,迷阳聊饰大田荒。

何来酪果供千佛,难得莲花似六郎。

中夜鸡鸣风雨集,起然烟卷觉新凉。

作品简介

《秋夜有感》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34年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首联作者以形象的语言,概述了国民政府统治者腐化堕落、纸醉金迷的生活;颔联、颈联揭露了他们对革命文化的严重摧残,并着重指出他们在文化战线上的没落;尾联作者以比喻与象征的手法,对当时的斗争形势和革命前景,作了形象的艺术概括,表现了作者与他们斗争的决心。全诗象征意味浓厚,托譬深奥,文辞典雅。

创作背景

《鲁迅日记》1934年9月29日:“午后,……又为梓生书一幅云:‘绮罗幕后送飞光……’”梓生,张梓生,绍兴人,张梓生于1933年继黎烈文之后任《申报·自由谈》的主编。据张梓生回忆:1934年秋,为了约稿的事,张梓生曾去访问鲁迅先生,过了几天,作者鲁迅约张梓生吃饭。在饭桌上,谈的主要是当时的文艺思想斗争和文人变节的事,以及国民党文化特务的种种伎俩。张梓生在席上向作者鲁迅索书法作品,鲁迅含笑应允了。过了几天,由周建人转送,张梓生收到了鲁迅赠的一张小条幅,写的便是这首《秋夜有感》。

  • 赏析

首联“绮罗幕后送飞光,柏栗丛边作道场”句,是写国民政府政客和他们的御用文人的奢靡生活和假慈悲的伪道学形象;那些政客和御用文人生活奢靡,在骄奢淫逸中虚度光阴。同时,为了掩盖他们杀人无数的凶恶嘴脸,装做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样子,在杀人场边作道场和法事,口口声声要超度亡魂和救下民于劫难之中。正如鲁迅在《准风月谈·查旧帐》中所描述的军阀、政客的善变和不认旧账...

展开全部
鲁迅

鲁迅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1881—1936),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