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兴寺阁
〔宋〕
山川与城郭,漠漠(1)同一形。
登阁远眺但见山川和城郭,渺渺冥冥浑同一体难以辨认。
市人与鸦鹊,浩浩(1)同一声。
市人的喧闹与鸦鹊啼鸣,远远听来合成了一种声音。
此阁几何高,何人之所营。
这个寺阁到底有多么高峻?这个寺阁又是谁人经营?
侧身送落日,引手(1)攀飞星(2)。
侧着身子可以送走落日,举起手来就能攀摘飞星。
当年王中令(1),斫木(2)南山赪(3)。
当年那位姓王的中书令,曾把终南山的林木砍伐干净。
写真(1)留阁下,铁面(2)眼有棱(3)。
绘下自己的画像留在阁中,面色铁黑目光炯炯。
身强(1)八九尺,与阁两峥嵘(2)。
身躯有八九尺高大,和寺阁一样气度峥嵘。
古人虽暴恣(1),作事今世惊。
古代虽有许多人粗暴骄横,作的事却常让世人惊叹。
登者尚呀喘(1),作者何以胜(2)。
登阁的人还紧张得张口喘息,造阁的人不知何以能够承担!
曷(1)不观此阁,其人(2)勇且英。
为何不仔细观看这一寺阁,就可以知道王中书有多么英勇大胆。
小提示:苏轼《真兴寺阁》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真兴寺阁》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篇首先写寺阁的高峻,并生动地绘出当诗人登高临远所见所闻。诗人又用自问自答的形式,夸张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寺阁的高度,表现了一种身临其境却带有幻想色彩的感受。然后引出对历史的回顾,点明建阁之人,以及眼前所见寺阁中留存的王中令威武的画像,正与险峻的寺阁共斗峥嵘,风格协调。篇末六句对建阁人非同寻常的胆气,极表惊叹和赞赏,并特别点明见到寺阁的壮观,即可推知王中令的英勇气概。全诗由阁到人,几度回环描写,跌宕有致,意境壮阔,语言雄健。
- 作品别称凤翔八观·其六·真兴寺阁
- 作品出处苏东坡全集
- 文学体裁五言古诗
- 创作年代北宋
创作背景
《真兴寺阁》这首五言古诗作于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这一年作者以直言极谏策问列入三等,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公事,开始进入仕途。此诗作于凤翔,为《凤翔八观》中的第六篇。
相关诗词
-
送知兴上人
久住巴兴寺,如今始拂衣。
-
题南岳般若寺
诸峰翠少中峰翠,五寺名高此寺名。
-
送稽亭山寺僧
师住稽亭高处寺,斜廊曲阁倚云开。
-
晨自竹径至龙兴寺崇隐上人院
佛寺通南径,僧堂倚北坡。
-
登鄱阳寺阁
寺楼闲纵望,不觉到斜晖。
-
秋末长兴寺作
荒寺古江滨,莓苔地绝尘。
-
使过襄阳登凤林寺阁
香阁临清汉,丹梯隐翠微。林篁天际密,人世谷中违。苔石衔仙洞,莲舟泊钓矶。山云浮栋起,江雨入庭飞。信美虽南国,严程限北归。幽寻不可再,留步惜芳菲。
-
题龙兴寺澹师房
双林彼上人,诗兴转相亲。竹里经声晚,门前山色春。卷帘苔点净,下箸药苗新。记取无生理,归来问此身。
-
汝州等慈寺阁望嵩岳
峥嵘古寺阁,苍山插晴檐。
-
普净院佛阁上孤鹘
我新税居见寺阁,金碧照我破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