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石门涧

白居易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石门无旧径(2)披榛(3)访遗迹。

石门涧已没有旧日的路径,分开杂乱的灌木丛去探访遗迹。

时逢山水秋,清辉如古昔。

恰逢秋山秋水清新纯净,一如古昔。

常闻慧远辈(1),题诗此岩壁。

常常听说慧远住持与隐士、僧侣等百余人,在这里的石壁上讲佛作诗。

云覆莓苔(1)封,苍然(2)无处觅。

云雾遮天蔽日,使这里的隐花植物常年生长在阴湿的地方,璧上题刻的诗迹已无处可寻了。

萧疏(1)野生竹,崩剥(2)多年石。

野竹疏疏散散地长着,山石风化剥落,情境荒僻落漠。

自从东晋后,无复人游历。

自从东晋以后,这里已经很少有人问津了。

独有秋涧声,潺湲(1)空旦夕。

只有秋天石门涧的水,从早到晚依然不停地发出潺潺的流声。

小提示:白居易《游石门涧》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作品简介

《游石门涧》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该诗前四句写秋天时,游石门涧苦于旧路难寻,树木丛生遮住了原有的路,很是荒僻。中间六句写了诗人对慧远大师的追忆,当时的盛况现在已经不见踪迹。后四句写了诗人空寂、落寞的心情。全诗语言朴实无华,表现出诗人无以寄托的心境。

创作背景

《游石门涧》这首诗写于唐宪宗元和十年至十三年间(815—818)。 元和十年(815)诗人因宰相武元衡被刺杀一事,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而开罪当朝,遭贬为江州司马。任上四年,白居易避祸远嫌,不复谔谔直言;再加上司马本是闲官,无事可做,壮志逐渐消磨;又因他早年曾受道佛思想影响,这时消极思想更有了滋长。元和十二年(817年),便在庐山香炉峰下东林寺旁筑起草堂,与朋友相聚,谈文论诗、修仙学佛消磨时光,也写了不少“思淡而词迁”的闲适诗。《游石门涧》就是其中的山水之作。

白居易

白居易(诗魔)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太原(今属山西)人。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