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蕉记

沈周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夫蕉者,叶大而虚,承雨有声。雨之疾徐、疏密,响应不忒(1)。然蕉何尝有声,声(2)雨也。雨不集,则蕉亦默默静植;蕉不虚,雨亦不能使为之声。蕉雨固相能(3)也。

芭蕉,叶子大而空,承接雨点时会有声响,因雨点的快慢疏密而发出不同的声响,不会有差误。但蕉叶何尝有声,它是借助雨点才发出声音的。雨点不落在蕉叶上,那么蕉也只是默默地静静地栽种在那里;蕉叶不空,雨点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蕉叶与雨点本来就是相互起作用的。

蕉,静也;雨,动也,动静戛摩(1)而成声,声与耳又能相入也。(2)匝匝㴙㴙(3),剥剥滂滂,索索淅淅,床床浪浪,如僧讽堂,如(4)(5),如珠倾,如马(6),得而象之,又属听者之妙也。长洲(7)胡日之(8)种蕉于庭,以伺雨,号“听蕉”,于是乎有所得于动静之机者欤?

蕉叶是静的,雨点是动的,动的雨点与静的蕉叶相碰撞而发出声响。声响又是能够进入耳朵的。及至耳朵接受了雨打芭蕉之声,人们用“匝匝㴙㴙”、“剥剥滂滂”、“索索淅淅”、“床床浪浪”来摹拟这种声响,觉得它像僧人在佛堂诵经,像打鱼人驱鱼的木棒在敲响,如珍珠倾泻,如骏马奔腾,至于将听到的声音想像成什么,那又属于听者的佳妙了。长洲人胡日之将蕉种在庭院来等着下雨,以“听蕉”为别号,这样看来他对动与静的机理有所领悟了吧?

小提示:沈周《听蕉记》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作品简介

《听蕉记》是明代文学家、书画家沈周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叙写作者听到雨打芭蕉叶时的精致细腻的感官品味,先听而后思,并连续运用象声叠词和排比博喻句式,将原本单调乏味的声音表达得顿挫扬抑,生动流畅。文章拟物模情,形象细腻;虚实相映,意蕴独特。

创作背景

芭蕉在传统文化中常常象征着典雅高贵,而“雨打芭蕉”作为一种富于韵味的自然情景,又往往被古代的文人墨客渲染成极具音乐美的篇章。作者在听到雨打蕉叶的时候,有感而发,创作了《听蕉记》此文。

沈周

沈周

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医学家

沈周(1426—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晚署白石翁。长洲人。为“吴门四家”之一,与文徵明、唐寅、仇英齐名,在画坛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同时他又是一位文学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善画山水,工诗文,喜藏书。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江南春词》《石田杂记》等。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