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蕉记
〔明〕
夫蕉者,叶大而虚,承雨有声。雨之疾徐、疏密,响应不忒(1)。然蕉何尝有声,声假(2)雨也。雨不集,则蕉亦默默静植;蕉不虚,雨亦不能使为之声。蕉雨固相能(3)也。
芭蕉,叶子大而空,承接雨点时会有声响,因雨点的快慢疏密而发出不同的声响,不会有差误。但蕉叶何尝有声,它是借助雨点才发出声音的。雨点不落在蕉叶上,那么蕉也只是默默地静静地栽种在那里;蕉叶不空,雨点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蕉叶与雨点本来就是相互起作用的。
蕉,静也;雨,动也,动静戛摩(1)而成声,声与耳又能相入也。迨(2)若匝匝㴙㴙(3),剥剥滂滂,索索淅淅,床床浪浪,如僧讽堂,如渔(4)鸣榔(5),如珠倾,如马骧(6),得而象之,又属听者之妙也。长洲(7)胡日之(8)种蕉于庭,以伺雨,号“听蕉”,于是乎有所得于动静之机者欤?
蕉叶是静的,雨点是动的,动的雨点与静的蕉叶相碰撞而发出声响。声响又是能够进入耳朵的。及至耳朵接受了雨打芭蕉之声,人们用“匝匝㴙㴙”、“剥剥滂滂”、“索索淅淅”、“床床浪浪”来摹拟这种声响,觉得它像僧人在佛堂诵经,像打鱼人驱鱼的木棒在敲响,如珍珠倾泻,如骏马奔腾,至于将听到的声音想像成什么,那又属于听者的佳妙了。长洲人胡日之将蕉种在庭院来等着下雨,以“听蕉”为别号,这样看来他对动与静的机理有所领悟了吧?
小提示:沈周《听蕉记》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听蕉记》是明代文学家、书画家沈周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叙写作者听到雨打芭蕉叶时的精致细腻的感官品味,先听而后思,并连续运用象声叠词和排比博喻句式,将原本单调乏味的声音表达得顿挫扬抑,生动流畅。文章拟物模情,形象细腻;虚实相映,意蕴独特。
- 作品出处石田先生文钞
- 文学体裁散文
- 创作年代明代
创作背景
芭蕉在传统文化中常常象征着典雅高贵,而“雨打芭蕉”作为一种富于韵味的自然情景,又往往被古代的文人墨客渲染成极具音乐美的篇章。作者在听到雨打蕉叶的时候,有感而发,创作了《听蕉记》此文。
相关诗词
-
和令狐相公南斋小宴听阮咸
阮巷久芜沈,四弦有遗音。雅声发兰室,远思含竹林。座绝众宾语,庭移芳树阴。飞觞助真气,寂听无流心。影似白团扇,调谐朱弦琴。一毫不平意,幽怨古犹今。
-
和浙西李大夫霜夜对月听小童吹觱篥歌依本韵
...,浏慄一声霄汉中。涵胡画角怨边草,萧瑟清蝉吟野丛。冲融顿挫心使指,雄吼如风转如水。思妇多情珠泪垂,仙禽欲舞双翅起。郡人寂听衣满霜,江城月斜楼影长。才惊指下繁韵息,已见树杪明星光。谢公高斋吟激楚,恋阙心同在羁旅。一奏荆人白雪歌,如闻雒客扶风邬。...
-
听轧筝
满座无言听轧筝,秋山碧树一蝉清。只应曾送秦王女,写得云间鸾凤声。
-
听旧宫中乐人穆氏唱歌
曾随织女渡天河,记得云间第一歌。休唱贞元供奉曲,当时朝士已无多。
-
芭蕉
芭蕉为雨移,故向窗前种。怜渠点滴声,留得归乡梦。梦远莫归乡,觉来一翻动。
-
小石潭记
...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
柳州东亭记
出州南谯门,左行二十六步,有弃地在道南。南值江,西际垂杨传置,东曰东馆。其内草木猥奥,有崖谷倾亚缺记。豕得以为囿,蛇得以为薮,人莫能居。至是始命披制蠲疏,树以竹箭松柽桂桧柏杉。易为堂亭,峭为杠梁。下上徊翔,前出两翼。凭空...
-
游黄溪记
...传言者益验。神既居是,民咸安焉。以为有道,死乃俎豆之,为立祠。后稍徙近乎民,今祠在山阴溪水上。元和八年五月十六日,既归为记,以启后之好游者。
-
石渠记
...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元和七年正月八日蠲渠至大石,十...
-
秋夕听罗山人弹三峡流泉
...半,高堂如空山。石林何飕飗,忽在窗户间。绕指弄呜咽,青丝激潺湲。演漾怨楚云,虚徐韵秋烟。疑兼阳台雨,似杂巫山猿。幽引鬼神听,净令耳目便。楚客肠欲断,湘妃泪斑斑。谁裁青桐枝,縆以朱丝弦。能含古人曲,递与今人传。知音难再逢,惜君方年老。曲终月已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