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峰月
〔明〕
炉峰绝顶,复岫回峦(1),斗耸(2)相乱。千丈岩陬牙(3)横梧,两石不相接者丈许,俯身下视,足震慑不得前。王文成(4)少年曾趵(5)而过,人服其胆。余叔尔蕴(6)以毡裹体,缒(7)而下。余挟二樵子,从壑底搲(8)而上,可谓痴绝。
香炉峰的山巅,山峰曲折起伏地耸立着,山上的岩石犬牙交错,不相接的两石之间一丈多的距离,俯身往下看,绝壁陡峭吓得人不敢上前。王守仁年少时曾一跳而过,别人都佩服他的胆量。我叔叔张尔蕴用毡裹着身体,身上系着绳子放下去,我只得带着两个樵夫,从谷底攀援上去找他,可以说是非常愚笨了。
丁卯(1)四月,余读书天瓦庵(2),午后同二三友人登绝顶,看落照。一友曰:“少需(3)之,俟月出去。胜期难再得,纵遇虎,亦命也;且虎亦有道,夜则下山觅豚犬食耳,渠(4)上山亦看月耶?”
天启七年四月,我在天瓦庵读书,午后同三位朋友登上绝顶看落日。其中一位朋友说:“我们稍等一下,等月亮出来再走,这样的机会千载难逢,纵然遇到虎,也是命中注定了。况且虎亦有虎道,夜晚才会下山寻找猪狗作为食物,它难道也会上山看月亮吗?”
语亦有理,四人踞坐金简石(1)上。是日,月政(2)望,日没月出,山中草木都发光怪,悄然生恐。月白路明,相与策杖而下。行未数武,半山嘄(3)呼,乃余苍头(4)同山僧七八人,持火燎、䩺(5)刀、木棍,疑余辈遇虎失路,缘山叫喊耳。余接声应,奔而上,扶掖下之。
这话讲得也有道理。于是我们四人盘坐在石头上。当晚正是农历十五月圆之夜,日落月升,月光之下山中草木熠熠发光,让人心胆生寒。皎洁的月光照亮道路,我们拄着拐杖相互搀扶着下山。没走几步,半山腰传来喊叫声,原来是我家老仆同七八个山僧拿着火燎、短刀、木棍来找我,担心我们这些人遇到老虎或者迷路了,就沿途叫喊着。我边回应他边奔跑过去找他,并相互搀扶着下山。
次日,山背有人言:“昨晚更定,有火燎数十把,大盗百余人,过张公岭(1),不知出何地?”
第二天,山后有人传言:“昨晚更定时分,有几十个火把,一百多名大盗,经过张公岭,不知从哪里来的?”
吾辈匿笑不之语。谢灵运开山临澥(1),从者数百人,太守王琇惊骇,谓是山贼,及知为灵运,乃安。吾辈是夜不以山贼缚献太守,亦幸矣。
我们都偷笑不说话。谢灵运曾经带着几百人在靠近陆地的海湾边开山,太守王琇以为是山贼,心神不宁,直到知道是谢灵运才平静下来。我们当夜没有被误当山贼绑着献给太守,也是庆幸不已。
小提示:张岱《炉峰月》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朗读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炉峰月》是明代文学家张岱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记叙了作者与友人登上炉峰绝顶看月的奇险经历。炉峰不仅山势高绝,而且有遇虎的危险,作者等人置身此地看月,觉得“山中草木都发光怪,悄然生恐”,这不同于在西湖看月时的闲雅心境。结尾借外人的传言,类比谢灵运被误作山贼的事,又使文章增添了几分幽默、风趣的色彩。全文短小而有波折,富有情趣。
- 作品出处陶庵梦忆
- 文学体裁散文
- 创作年代明末清初
创作背景
明熹宗天启七年(1627年)四月,张岱同朋友登上炉峰绝顶看日落,后在友人建议下等晚上月亮升起再走,期间发生一些趣事,事后他写下了《炉峰月》这篇短文。
相关诗词
-
同舒伯源自双溪口度桥登高山望幽谷诸峰赋八绝·其二
坐石弄芳草,渡溪行翠微。西峰月未上,独自看云归。
-
松月
天有月兮地有松,可堪松月趣无穷。松生金粉月生兔,月抱明珠松化龙。月照长空松挂衲,松回禅定月当空。老僧笑指松头月,松月何妨一处供。
-
小重山·己未六月十四日老香堂前月台玩月
碧霄如水月如钲。今宵知为我,特分明。冰壶玉界两三星。清露下,渐觉湿衣轻。高树点流萤。秋声还又动,客心惊。吾家水月寄昭亭。归去也,天岂太无情。
-
香炉峰
香炉一峰绝,顶在寺门前。尽是玲珑石,时生旦暮烟。
-
分题雪霁望炉峰
雪霁上庭除,炉峰势转孤。略无烟作带,独有影沈湖。冷触归鸿急,明凝落照俱。□□□□□,□□□□□。
-
小箬舟中望月
偶于古柳系春船,云放千峰月满川。跳入广寒宫里坐,下看碧玉镜中天。斯须万象都成雪,遮莫三更且未眠。归到金陵入官府,梦中说梦也无缘。
-
月 其二
水鸟飞鸣自往还,苍然暝色暗林峦。离家又见磨镰月,九月谁怜絺绤寒。
-
香炉峰
香炉不铸石陶甄,鼻不闻香眼见烟。上有文殊师利塔,好将一瓣此中燃。
-
寄题毛君先生莲华峰庵
...万八千丈,莲华峰在诸峰上。峰前结屋屋打头,独有幽人自来往。湖海云游二十春,归来还作住庵人。漫山苦荬食不尽,绕屋长松为四邻。丹诀三千满云笈,往来且喜无交涉。清晨石上一炉香,此时天地皆欣合。我衰无力供樵苏,尚能相伴暖团蒲。但愿瘦筇缘未断,会把莲峰分一半。
-
冷泉待月 其一
犹自单衣怯夜阑,不风亭户子声乾。平生知己莲峰月,不为衣单不倚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