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峰月

张岱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炉峰绝顶,复岫回峦(1)斗耸(2)相乱。千丈岩陬牙(3)横梧,两石不相接者丈许,俯身下视,足震慑不得前。王文成(4)少年曾(5)而过,人服其胆。余叔尔蕴(6)以毡裹体,(7)而下。余挟二樵子,从壑底(8)而上,可谓痴绝。

香炉峰的山巅,山峰曲折起伏地耸立着,山上的岩石犬牙交错,不相接的两石之间一丈多的距离,俯身往下看,绝壁陡峭吓得人不敢上前。王守仁年少时曾一跳而过,别人都佩服他的胆量。我叔叔张尔蕴用毡裹着身体,身上系着绳子放下去,我只得带着两个樵夫,从谷底攀援上去找他,可以说是非常愚笨了。

丁卯(1)四月,余读书天瓦庵(2),午后同二三友人登绝顶,看落照。一友曰:“少(3)之,俟月出去。胜期难再得,纵遇虎,亦命也;且虎亦有道,夜则下山觅豚犬食耳,(4)上山亦看月耶?”

天启七年四月,我在天瓦庵读书,午后同三位朋友登上绝顶看落日。其中一位朋友说:“我们稍等一下,等月亮出来再走,这样的机会千载难逢,纵然遇到虎,也是命中注定了。况且虎亦有虎道,夜晚才会下山寻找猪狗作为食物,它难道也会上山看月亮吗?”

语亦有理,四人踞坐金简石(1)上。是日,月(2)望,日没月出,山中草木都发光怪,悄然生恐。月白路明,相与策杖而下。行未数武,半山(3)呼,乃余苍头(4)同山僧七八人,持火燎、(5)刀、木棍,疑余辈遇虎失路,缘山叫喊耳。余接声应,奔而上,扶掖下之。

这话讲得也有道理。于是我们四人盘坐在石头上。当晚正是农历十五月圆之夜,日落月升,月光之下山中草木熠熠发光,让人心胆生寒。皎洁的月光照亮道路,我们拄着拐杖相互搀扶着下山。没走几步,半山腰传来喊叫声,原来是我家老仆同七八个山僧拿着火燎、短刀、木棍来找我,担心我们这些人遇到老虎或者迷路了,就沿途叫喊着。我边回应他边奔跑过去找他,并相互搀扶着下山。

次日,山背有人言:“昨晚更定,有火燎数十把,大盗百余人,过张公岭(1),不知出何地?”

第二天,山后有人传言:“昨晚更定时分,有几十个火把,一百多名大盗,经过张公岭,不知从哪里来的?”

吾辈匿笑不之语。谢灵运开山临(1),从者数百人,太守王琇惊骇,谓是山贼,及知为灵运,乃安。吾辈是夜不以山贼缚献太守,亦幸矣。

我们都偷笑不说话。谢灵运曾经带着几百人在靠近陆地的海湾边开山,太守王琇以为是山贼,心神不宁,直到知道是谢灵运才平静下来。我们当夜没有被误当山贼绑着献给太守,也是庆幸不已。

小提示:张岱《炉峰月》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作品简介

《炉峰月》是明代文学家张岱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记叙了作者与友人登上炉峰绝顶看月的奇险经历。炉峰不仅山势高绝,而且有遇虎的危险,作者等人置身此地看月,觉得“山中草木都发光怪,悄然生恐”,这不同于在西湖看月时的闲雅心境。结尾借外人的传言,类比谢灵运被误作山贼的事,又使文章增添了几分幽默、风趣的色彩。全文短小而有波折,富有情趣。

创作背景

明熹宗天启七年(1627年)四月,张岱同朋友登上炉峰绝顶看日落,后在友人建议下等晚上月亮升起再走,期间发生一些趣事,事后他写下了《炉峰月》这篇短文。

张岱

张岱(小品圣手)

明末清初史学家、文学家

张岱(1597—1679),字宗子,一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明末清初文学家。出生于仕宦世家,早年过着富裕的生活,喜爱游山玩水,通晓音乐戏剧。明亡后张岱曾参加抗清斗争,见大势已去,才隐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不做清朝的官。他在散文上的造诣高,体裁广,文字清新,能把大量民间口语融入到散文之中。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等。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