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盱眙军东南第一山二首·其二
〔宋〕
建隆(1)家业大于天,庆历(2)春风一万年。
宋太祖统一中原,建立宋朝,留下天大的家业,宋仁宗治理国家,盛世春风,太平安定。
廊庙谋谟出童蔡(1),笑谈京洛博幽燕(2)。
到了徽宗朝,国家决策都出自童贯蔡京这样的奸臣之手,他们轻敌大意,想要在谈笑间收复幽燕之地,却最终给北宋朝廷带来莫大的危害。
白沟(1)旧在鸿沟(2)外,易水(3)今移淮水前。
过去宋辽分界线在白沟一带,今天宋金的分界线却来到了淮河中流。
川后(1)年来世情了,一波分护两涯(2)船。
希望南北统一以后这种一水分治的局面能够结束,一河波浪可以护送两岸的舟船。
小提示:杨万里《题盱眙军东南第一山二首·其二》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题盱眙军东南第一山二首》是南宋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组七言律诗。第二首反思历史,痛斥奸臣误国。组诗一方面抒发了对远在金国统治下的中原人民的同情和怀念之情,另一方面以饱满的热情歌颂了太祖、仁宗的业绩,表达了盼望统一的强烈愿望。两首诗语言平易、朴实,却潜藏着感人力量。
创作背景
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高宗百般屈辱地与金人媾和,订下了“割唐、邓二州,以淮水中流划疆”(《宋史·高宗纪六》的和约。从此以后淮河便变成了宋、金二国的分界线,而盱眙正是宋金分界线上的重要城镇,宋人出使金国,金人南使宋国,规定都要在盱眙过境,宋人在盱眙执行外交迎送接待任务,看着那碧绿的淮水,当然会产生一种国土日蹙和国势积弱不振的悲伤愤懑心情。宋人在盱眙留下了许多发抒爱国之情的诗歌。
杨万里于淳熙十六年(1189年)以焕章阁学士的身份作为金国贺正旦的接伴使,来到宋金分界线上的重要城镇盱眙。面对淮水北望中原,回顾南方,心中兴起无限感慨,遂写下了这两首七律以及《初入淮河四绝句》等,抒发了作者深沉的爱国感情。
相关诗词
-
徽州道中观山二首·其二
暖日岩花上翠藤,半岩松桂耸亭亭。南来到处无山似,唤作东川小锦屏。
-
至第四铺二首·其二
轻舟已过第四铺,忆著阳关末尾声。怊惆杜公行底急,白醪何处得同倾。
-
登瓜步山二首·其二
山上浓云合,江南暴雨来。将归林下岭,中路遇风雷。心速湾犹远,行迟伴屡催。舟师添系缆,儿女望人回。
-
登北邙山二首·其二
魏家池馆姚家宅,佳卉而今采作薪。水北水南三二月,旧时多少看花人。
-
和何御史登蒋山二首·其二
千章夏木宜倾盖,一脉寒泉可弃瓢。眼底尘缘犹未断,仙凡咫尺路迢遥。
-
江上望九华山二首·其二
穷探虽得尽幽奇,山势须从远望知。几朵芙蓉开碧落,九天屏嶂列旌麾。高同华岳应天忝,名亚匡庐却稍卑。信是谪仙还具眼,九华题后竟难移。
-
南庵次韵二首·其二
斜日江波动客衣,水南深竹见岩扉。渔人收网舟初集,野老忘机坐未归。渐觉云间栖翼乱,愁看天北暮云飞。年年岁晚长为客,閒杀西湖旧钓矶。
-
将游九华移舟宿寺山二首·其二
维舟谷口傍烟霏,共说前冈石径微。竹杖穿云寻寺去,藤筐采药带花归。诸生晚佩联芳杜,野老春霞缀衲衣。风咏不须沂水上,碧山明月更清辉。
-
闻阁试题为兰亭修禊图效作二首·其二
石榻谁知定武讹,绽纹犹识旧宣和。凭君莫话冬青树,添得青山泪许多。
-
酬和元九东川路诗十二首·其二·江楼月
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