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传
〔南北朝〕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张衡传》为传统名篇,选自《后汉书》,作者范晔(398年—445年),是一篇精彩的人物传记。文章以时间作为叙事线索,描述了张衡在科学、政治、文学等领域的诸多才能。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趁机进了洛阳,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虽然才华比一般的人高,但并不因此而骄傲自大。
- 作品出处后汉书
- 文学体裁传记
- 创作年代南朝宋
相关诗词
-
寄谢张子寿御史京口留饮
卖药南徐两日留,绣衣相对似清秋。借抄衡岳元君传,挽住湘潭使者舟。安道推琴元有在,桓伊弄笛若为酬。归来独醉投山阁,梦寄新诗与率牛。
-
卢巴驿闻张御史张判官欲到不得待留赠之
旅窜南方远,传闻北使来。旧庭知玉树,合浦识珠胎。白发因愁改,丹心托梦回。皇恩若再造,为忆不然灰。
-
寄答张五丈师夔明府
旧令龙溪有去思,移家喜与土风宜。人传张籍妙乐府,我识王维真画师。火米夏收畬稻早,海椒春放瘴花迟。客查不到天无雁,赖有輶轩可寄诗。
-
文心雕龙·史传
...衡司史,而惑同迁、固,元帝王后,欲为立纪,谬亦甚矣。寻子弘虽伪,要当孝惠之嗣;孺子诚微,实继平帝之体。二子可纪,何有于二后哉!至于后汉纪传,发源东观。袁、张所制,偏驳不伦。薛、谢之作,疏谬少信。若司马彪之详实,华峤之准当,则其冠也。及魏代三雄,记传互...
-
赋得淡泉歌赠张君
...绰约,雅抱似欲翔寥廓。家学早传张仲景,前身应是孙思邈。曾饮长桑上池水,视脉还如睹三膜。投剂几回死转生,救人何啻饥连渴。不将蓬蔂异高门,当关百唤百不诺。吾衰归卧衡庐交,反关谢客门罗雀。三径荒芜竹树新,惟君来往穿林薄。借问张君何所嗜,生爱清泉恬自乐。神...
-
乙将军歌题刘公㦷所作传后
乙将军,真天人。烈如南霁云,又如雷万春。冒重围,入孤城,出孤城。部领二百骑,出入风雨旋雷霆,谁能从之曰张衡。将军起列校主将,陷阵单骑拔之推,主帅上马短兵接战身步行。乙将军,真天人。初?黄得功,后?史道邻。面中飞矢屹不动,扬州化作睢...
-
送张玉亭虑囚淮阳
今代张衡属省郎,三年粉署盛辉光。入曹永日花侵篆,剑佩飘摇坐未央。昼习文书承禁漏,夜开坟典炷名香。宝刀久久生星宿,綵笔时时咏凤凰。...
-
宪使范右司具馔属属官为主人又属衡阳张宰助筵同游石鼓书院
...学士唐全炬,经师汉石渠。致君登栗陆,措俗减华胥。访古行陪履,观光坐接祛。上台供瓮酒,傍县具盘蔬。笑脸人人醉,设眉个个舒。传香薰馧馞,寄傲卧籧篨。如浴沂中水,而观濠上鱼。落晖犹可却,上马不妨徐。纪胜俾...
-
论语·19《子张篇》
...可也。”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游曰:“丧致...
-
张相公出镇荆州寻除太子詹事余时流夜郎行至江夏与张公去千里公因太府丞王昔使车寄罗衣二事及五月五日赠余诗余答以此诗
张衡殊不乐,应有四愁诗。惭君锦绣段,赠我慰相思。鸿鹄复矫翼,凤凰忆故池。荣乐一如此,商山老紫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