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兄轼下狱上书

苏辙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臣闻困急而呼天,疾痛而呼父母者,人之至情也。臣虽草芥之微,而有危迫之恳,惟天地父母哀而怜之。

臣早失怙恃,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今者窃闻其得罪逮捕赴狱,举家惊号,忧在不测。臣窃思念,轼居家在官,无大过恶,惟是赋性愚直,好谈古今得失,前后上章论事,其言不一。陛下圣德广大,不加谴责。轼狂狷寡虑,窃恃天地包含之恩,不自抑畏。顷年通判杭州及知密州日,每遇物托兴,作为歌诗,语或轻发,向者曾经臣寮缴进,陛下置而不问。轼感荷恩贷,自此深自悔咎,不敢复有所为。但其旧诗已自传播。臣诚哀轼愚于自信,不知文字轻易,迹涉不逊,虽改过自新,而已陷于刑辟,不可救止。

轼之将就逮也,使谓臣曰:“轼早衰多病,必死于牢狱,死固分也。然所恨者,少抱有为之志,而遇不世出之主,虽龃龉于当年,终欲效尺寸于晚节。今遇此祸,虽欲改过自新,洗心以事明主,其道无由。况立朝最孤,左右亲近,必无为言者。惟兄弟之亲,试求哀于陛下而已。”臣窃哀其志,不胜手足之情,故为冒死一言。

昔汉淳于公得罪,其女子缇萦,请设为官婢,以赎其父。汉文因之,遂罢肉刑。今臣蝼蚁之诚,虽万万不及缇萦,而陛下聪明仁圣,过于汉文远甚。臣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非敢望末减其罪,但得免下狱死为幸。兄轼所犯,若显有文字,必不敢拒抗不承,以重得罪。若蒙陛下哀怜,赦其万死,使得出于牢狱,则死而复生,宜何以报!臣愿与兄轼,洗心改过,粉骨报效,惟陛下所使,死而后已。臣不胜孤危迫切,无所告诉,归诚陛下,惟宽其狂妄,特许所乞,臣无任祈天请命激切陨越之至。

作品简介

《为兄轼下狱上书》是北宋文学家苏辙在其兄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逮捕入狱后写给宋神宗的一封信。文章首先抒写自己与兄长相依为命的手足之情,并表明苏轼由于秉性愚直,以致言谈有失,轻议时政。但他对此已悔过自新,也深感皇帝宽恕之情;接着转述苏轼的话,表明其报效国家主上的志向及改过自新的愿望。最后,请求神宗免除其官职,为其兄赎罪。全文说理委婉透彻,扼要简明,满诚挚恳切的感情。

创作背景

《为兄轼下狱上书》作于元丰二年(1079年)。这年,何正臣、舒宣、李定等新进官僚从苏轼诗文中摘取词句,罗织罪状,弹劾苏轼“指斥乘舆”、“谤讪朝廷”而“包藏祸心”。因此,七月,御史台把他从湖州逮捕,投入监狱,勘问他诽谤朝廷的罪行。作者惊闻其兄获罪下狱后,即写下这篇上书给神宗皇帝,请求以自己的官爵为苏轼赎罪。

  • 赏析

《为兄轼下狱上书》是直呈给皇帝的信,于是作者情深意挚,陈词哀切;希望能动之以情,求得皇帝广开圣恩,免兄长于一死。甚至请求“乞纳在身之官”来为兄赎罪。全文正是以情为“经”,贯穿全篇,既顾兄弟之情,又遵君臣之义,分寸严谨,文字质朴。

上书,总要说出理由,否则只是有情无理,也难打动皇帝。首先,“早失怙恃,兄弟二人,相须为命”,现在只有他为兄长上书求情。其次...

展开全部
苏辙

苏辙

北宋时期官员、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字子由,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之弟,人称“小苏”。宋神宗年间曾任翰林学士、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为著名散文家,哲宗元祐年间参加过治河争论,为第三次回河的主要反对者。为文以策论见长,在北宋也自成一家,但比不上苏轼的才华横溢。他在散文上的成就,如苏轼所说,达到了“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著有《栾城集》。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