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山记
〔宋〕
登百丈山(1)三里许(2),右俯绝壑(3),左控(4)垂崖(5),垒石为磴,十馀级乃得(7)度(6)。山之胜(8),盖自此始。
登上百丈山三里来路,向右边俯视,是又深又险的山沟,路的左边靠着陡峭的山崖,路面是垒起来的石磴,上了十几个台阶才过去了这段险区。百丈山的胜景,从此开始了。
循(3)磴而东,即得(4)小涧。石梁(5)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6)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7)下,其声溅溅(8)然。度(2)石梁(5),循(3)两崖曲折而上,得(4)山门(9)。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1)人,然前瞰(10)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门内跨池又为石梁(5)。度(2)而北,蹑(11)石梯,数级入庵(12)。庵(12)才(13)老屋数间,卑庳(14)迫隘(15),无足观。独其西阁为胜(16)。水自西谷中循(3)石罅(17)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阁据(18)其上流,当水石峻激(19)相搏处,最为可玩(20)。乃壁其后,无所睹。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21)。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顺着石磴往东走,遇到一条小涧。一座石桥横跨在它上面。两旁都是苍青色的藤条和古老的树木,即使是盛夏的正午,也没有一点热气。涧水全是清澈见底,从高处流下来,发出“溅溅”的声响。走过石桥,沿着两旁都是山崖的小路曲曲折折地登上去,遇到了一座寺院的大门。有三间小房子,连十来个人也容纳不下来,但是前面可以俯视涧水。大门的后面临着石池,风从两旁的山峡间吹来,整天不断。大门里边,又有一座石桥横跨在石池上。过了石桥往北走,踩着石梯,上几级就到了尼姑庵。尼姑庵仅有几间旧房子,房子又矮又窄,没有什么值得观看的地方。只有西阁美好。溪水从西面山谷中顺着裂缝从西阁下面象箭射一般飞奔流出,向南与东面山谷中的水一块注入石池中。水从石池中再流出来,就形成了前面所说的那条小涧。西阁座落在它的上游,在激流和峻石相搏击的地方,最值得欣赏。后面是一座石壁,没有什么可看的。一个人晚上躺在西阁里面,枕头和卧席下面整夜都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越听得时间长越感到悲哀,但也很有意思。
出山门(4)而东十许(1)步,得(3)石台。下临峭岸,深昧(5)险绝。于林薄(12)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6)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目光烛(7)之,璀璨(8)夺目(9),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10)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11)在眼。日薄(12)西山,馀光横照,紫翠重迭,不可殚(13)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14),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15)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16)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2),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17)焉。畏险者或不敢度(2)。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18)矣。
从寺院的大门出来往东走十来步,遇到一座石台。石台下临陡峭的崖岸,幽深昏暗极其险峻。从草木丛生的地方向东南望去,见一瀑布从前面的岩穴中喷涌而出,又从几十尺的高空中投下来。溅起的水沫象散落的珍珠,又象喷射的雾气,被阳光一照,光彩耀眼,不能正眼去看。石台在山西南的缺口处,它的前面对着芦山,有一座特别秀丽的山峰出现在眼前,而远近几百里高低不同的峰峦也都一个个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太阳迫近西山了,馀光横射过来,紫色和翠绿色重重叠叠,数也数不完。早晨起来往山下望去,白云铺满平野,就象一起一伏的大海波涛一样。而远远近近从云中露出来的山峰,都象来来往往飘飞浮动一样,有的涌出,有的沉没,转眼之间千变万化。石台往东的小路断绝了,当地的人凿出些仅能容下脚的石磴来通过,并在东面建了一座神祠,遇到水涝或旱灾就到那里去祈祷。害怕危险的人有的就不敢过去。而山上可观赏的景致,到这里也就没有了。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纪(3)其胜(2),余又叙次(4)其详如此。而其最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1)、石台、西阁、瀑布也。因各别为小诗(5)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6)欲往而未能者。
我同刘充父、刘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到这里来游览。已经把山上的胜景都写诗记述过了,我又按照次序这样详细记述下来。山上最值得观赏的地方是石磴、小涧、寺院大门、石台、西阁和瀑布。因此分别作了短诗来描述这些地方,并呈送给了一同来游览的人。现在又写了这篇游记,用它来告诉那些想去游览而未能去的人。
小提示:朱熹《百丈山记》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朗读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百丈山记》选自《朱文公文集·七十八卷》,写于宋孝宗淳熙二年的夏天。通篇状物写景,准确而形象,细致而生动,表现出作者精细的观察能力和运用语言的功夫,是一篇以刻画山水景物见长的游记。
- 作品出处朱文公文集
- 文学体裁散文
- 创作年代宋代
创作背景
《百丈山记》这篇游记作于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所写的百丈山位于福建建阳东北。作者与同游者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皆赋诗以纪其胜”,复又“叙次其详如此”,这在末节中作了交代。诗文并作,记其游览之胜。而作者于诗外作文,不仅为着“呈同游诸君”,同时“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这篇末文字点明了写作此文的目的:导游,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
相关诗词
-
游张公洞记
...廪者。稍东,地欹下而湿,迹之则益湿,且益洼不可究,即所谓仙人田也。回顾所入窍,不知几百丈,荧荧若日中沬,时现时灭。久之,路几断。其下穿不二尺所,余扶服过,下上凡百馀级。忽呀然中闢,可容万人坐。石乳之下垂者,愈益奇,为五色自然,丹雘晃烂刺人眼。大者...
-
和徐中丞容斋旧泰山一百四韵贽见
...神哉六鳌转,一夜混藩国。驱车上金台,卿相去如织。逐日未化邓,心血自撞激。既惭西山夫,尚堪东鲁客。心旌久摇摇,梦寐在屋壁。忽逢缑山仙,扶我玉川腋。百拜揖温良,叙此宇宙隔。秋丁杏坛下,展膝陪丈席。三圣长幼间,樽俎见徐疾。翌朝谒林墓,稽首龙门跸。大庭与尼...
-
峡中赋百韵
...洞庭野。万折期必至,愤屈当一写。微官能我诱,里落腐鼠嚇。三年客中都,唯了湖山债。万里徒往来,百艰每吁唶。一滩一危恐,奔湍剧旋輠。颠反常不持,疾风闪荷盖。百丈偶绝牵,刃交俄失靶。山行避涛濑,竟日劳髀胯。假寐易成魇,惊呼亦多嗄。瘦骨烦拄支,垢容招嗤怪。忠...
-
道山亭记
...、老子之宫以数十百,其瑰诡殊绝之状,盖已尽人力。光禄卿、直昭文馆程公为是州,得闽山嵚崟之际,为亭于其处,其山川之胜,城邑之大,宫室之荣,不下簟席而尽于四瞩。程公以谓在江海之上,为登览之观,可比于道家所谓蓬莱、方丈、瀛州之山,故名之曰“道山之亭”。闽以险且远...
-
游盘山记
...,故旁行侧偃,每十余丈。其面削,不受足,其背坦,故游者可迂而达。其石皆锐下而丰上,故多飞动。其叠而上者,渐高则渐出。高者屡数十寻,则其出必半仄焉。若半圮之桥,故登者栗。其下皆奔泉,夭矫曲折,触巨细石皆斗,故鸣声彻昼夜不休。其山高古幽奇,无所不极...
-
题龙山归隐卷
...吏,曾与绣衣掌书记。八州郎吏揖清芬,三尺儿童识名字。万事人间转眼非,山人大笑拂衣归。昔时猿鹤今无恙,别后杉松又几围。林泉未胜功名好,羡君忘机一何早。每因京使买琴弦,屡向词人借诗藁。兴来蹑履到僧家,竹里焚香白日斜。合屿壶山落天镜,五峰百丈横秋霞。我昔逃...
-
粹老使君前被召约往它山谒善政侯祠既不果以书见抵谓可叹惜并示广德湖新记因成长句奉寄
...雁鸥。岂无鼎食腰金俦,朽骨往往空蒿丘。姓名几复人间留,唯侯施惠膏如油。江声浩浩风飂飂,千古不见使人愁。拔俗万丈山标崷,使君不减裴商州。下车百蠹随锄耰,一笑四境无疮疣。天闲老步须骅骝,已闻归作金华游。钦贤访古意未休,画船载酒岸鸣驺。约我与往置脯馐,...
-
鼓山纪游
...何嵬岿。斯游亦有缘,拾级从此始。万壑遍秋声,数家饶野思。松柏蔽天青,藤萝缠石翠。樵牧时或逢,猿鸟遥相避。百丈流泉飞,一声清磬坠。已到半山亭,有僧挂锡寄。揖客入禅房,席地蒲团位。我亦脚力疲,跏趺脱芒屣。老僧前致词,夕阳人影里。『请看摩崖碑,欲罢不能字...
-
小石城山记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
-
四明山记游八十韵
...遥遥指林麓,欣欣听溪流。试屐请贤岭,弭盖白水湫。飞湍响淙潺,怪松韵萧飕。艰然小羊额,喘若料虎头。甓石访岁期,负樵歌道周。百折快一眺,千里森双眸。峰峦何绵联,脉络相缠缪。化钧妙融结,神工巧雕锼。长风动溟渤,洪涛簸瀛洲。巨鳌出赑屃,游龙绕蚴蟉。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