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赋
〔宋〕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 复制
- 朗读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秋声赋》是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的辞赋作品。此赋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秋,欧阳修时年五十三岁,虽身居高位,然有感于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艰难,故心情苦闷,乃以“悲秋”为主题,抒发人生的苦闷与感叹。全文以“秋声”为引子,抒发草木被风摧折的悲凉,延及更容易被忧愁困思所侵袭的人,感叹“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也是作者自己对人生不易的体悟。全文立意新颖,语言清丽,章法多变,熔写景、抒情、记事、议论为一炉,显示出文赋自由挥洒的韵致。
创作背景
《秋声赋》此赋写于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时作者五十三岁。作者晚年虽仕途已入顺境,身居高位,但长期的政治斗争也使他看到了世事的复杂,逐渐淡于名利。他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让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所以他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秋声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相关诗词
-
声声慢·秋声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
七月望郡庠赋秋声诗且欲不犯题字及见所作良可发笑因赋二首示诸儿·其二
气应商声惨又清,人闲难听亦难名。非神非鬼洞庭乐,为鹤为风淝水兵。老叶自吟高处调,寒蛩相趁闹中鸣。西风机籁年年事,分付与天心自平。
-
七月望郡庠赋秋声诗且欲不犯题字及见所作良可发笑因赋二首示诸儿·其一
天教少昊管金行,发越清商妙莫名。万宇虚凉机自动,千林摇落气难平。怒为伍子潮江吼,细入欧公夜壁鸣。最是幽窗多感处,数声唳月雁南征。
-
秋虫篇
...向来所历事,记一忘十马牛风。醒然如寤或省起,四壁不耐吟秋蛩。秋蛩赋命抑何小,声则甚大凄而雄。艰难七月陈王业,警戒再四由姬公。如何秋蛩蒙好语,意谓有渐将成终。初非卒然来径去,有如疾风转孤蓬。入我床下声更切,恐我佐邑务纤洪。情知官府印窠大,不信民间机杼空。...
-
题山水画四首·其三·欧阳永叔秋声赋
群木飒萧萧,虚堂坐寂寥。秋声方永夜,月色自中宵。目倦青编过,眠迟绛蜡消。平生江海志,及此叹飘摇。
-
秋兴二首·其二
孟秋雨初霁,虚馆生晚凉。悲风振木末,激烈流清商。寒蝉抱叶悲,哀鸿叫云翔。蚯蚓出其窍,蛜蝛鸣在房。螀蛩鸣我前,蟋蟀鸣我旁。物各感其时,岂必皆不平。而我于此际,兀然坐欲僵。凄然动我心,冥思搜枯肠。壮哉秋声赋,三叹思欧阳。兰台一何卑,戚戚徒尔伤。
-
声声慢·秋声
...,把人心搅。已是伤春病夏,好消息、那听按时来报。大造何言,随处篁吟松啸。惊回大千醉梦,要商量、岁寒共保。莫等閒,仿欧阳篇赋算了。
-
七夕公宴赋得博望槎
梧桐声脱秋声起,迢迢秋色澹如水。天上佳期玉露中,人闲良夜金波里。此时汉使向河源,此夕乘槎犯斗垣。但惊城舍严官府,那识天孙遇河鼓。云阶月地难久留,飘然枯木复乘流。归来不问成都卜,肯信身亲见女牛。从此人疑有天路,俱言河汉清可度。帝子英灵空有人,千秋别泪自沾...
-
读欧阳子秋声赋有述
林椒秋气肃,夕风荐绪冷。星河敛微辉,皓魄何耿耿。棐几有馀清,漏下夜已丙。偶展秋声篇,罢牍发深省。荣衰自物理,栽倾缘情境。缟发不再玄,摄生莫如静。行葆方寸澄,坐令群虑屏。三叹临前除,眷兹清霄永。
-
题衡翁扇头小楷书秋声赋
碧梧庭院露华清,一叶翻阶鹤梦惊。绿发方瞳玉堂客,蝇头灯下写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