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
〔宋〕
曳杖危楼去。斗垂天、沧波万顷,月流烟渚。扫尽浮云风不定,未放扁舟夜渡。宿雁落、寒芦深处。怅望关河空吊影,正人间、鼻息鸣鼍鼓。谁伴我,醉中舞。
十年一梦扬州路。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谩暗涩、铜华尘土。唤取谪仙平章看,过苕溪、尚许垂纶否。风浩荡,欲飞举。
- 复制
- 朗读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是宋代词人张元干的词作,收录于《全宋词》中。此词抒发了“气吞骄虏”的壮志和对权臣所谓“欲息干戈”的义愤,对李纲坚决主战、反对议和的行动表示敬仰和支持,希望李纲东山再起,收复失地,重整朝纲,劝诫统治者要吸取前朝遗恨。全词写得慷慨、悲凉、愤激,其忠义之气,溢于字里行间,表现了作者刚正不阿,坚持正义的爱国主义精神。
创作背景
此词乃绍兴八年(1138)作于福州。南宋建炎元年(1127)五月,宋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南)即位,建立南宋王朝,是为高宗。宋高宗起用李纲为宰相,张元干被召回,官为朝议大夫、将作少监、充抚谕使。李纲为相后,积极改革弊政,充实国库,整军备战,主张北伐,反对迁都江南,坚决抵抗金兵侵扰。张元干积极配合李纲。但高宗信任的仍是卖国的主和派,执意与金议和,以求偏安一隅。他们打击、排挤李纲,李纲仅任七十多天宰相就被罢免。建炎三年(1129)秋,张元干目睹国势日削,南宋王朝仅存江南一隅,义愤填膺,赋《石州慢·己酉秋吴兴舟中作》词,抒发了他收复中原的豪迈气概和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并表达对李纲抗金斗争的支持,也遭朝廷奸臣之谤,幸汪藻援救得以免罪。绍兴元年(1131)春,江南战火渐息,宋高宗定居临安(今浙江杭州),无心收集失地,以求“苟安”,并任奸臣秦桧为参知政事,主战派被排挤,仁人志士都不愿与其同流合污,只得退隐林泉,啸傲山水。张元干也辞官回闽。绍兴八年(1138)冬,奸臣秦桧、孙近等筹划与金议和、向金营纳贡,李纲坚决反对,张元干闻之怒不可遏,作《再次前韵即事》诗,痛斥秦桧、孙近等主和卖国之权奸为“群羊”,表达自己请缨无路之悲愤。李纲在福州上疏反对朝廷议和卖国,张元干得知李纲上书事,作《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
相关诗词
-
次韵李伯纪丞相游贤沙凤池之作·其一
骑鲸破晓上崔嵬,人识仙翁第一回。杖屦不应尘外去,旌麾早自日边来。黑头半为忧时改,青眼唯逢胜地开。怪底尺书频寄雁,向来交味比陈雷。
-
李伯纪丞相挽诗三首·其三
当时偶同罪,平昔岂相知。天下指为党,我公终不疑。空怀荆渚乐,已失雁山期。此意凭谁诉,临风有泪垂。
-
贺新郎·寄西安郡丞谭舟石
...歌燕市。一自卢沟桥头别,满眼斜阳流水。怅去路、云山无际。强欲寻君惟有梦,奈梦魂、不度三千里。君忆我,定相似。虚惭踪迹天涯寄。但逢迎、五陵裘马,有谁知己。翻羡一官乘边障,苦爱宾朋文史。况芦酒郫筒堪醉。燕颔书生还未老,拚从军、共作封侯计。带围解,...
-
李伯纪丞相挽诗·其四
昔造东都第,斯文得典型。谬蒙蕃下榻,亲见鲤趋庭。雁序相先后,鸿飞独杳冥。至今鸾鹄峙,梧竹养修翎。
-
李伯纪丞相挽诗·其三
追数中兴相,公居第一人。初期从北伐,宁料久南巡。此日劳明主,他年忆旧臣。东都朝万国,不复见簪绅。
-
李伯纪丞相挽诗·其二
相位期三入,人心望一新。名称高世表,器识自天真。孰谓仁人寿,空怜吾道贫。彼苍如有意,应百赎其身。
-
上洪帅李伯纪丞相
相印横拖御案前,圣恩暂许帅藩宣。举幡北阙危三刖,抗疏南床忽十年。往事凄凉人堕甑,此身空洁鹭栖烟。当时坐榻生龙尾,犹望陈蕃一解悬。
-
李伯纪丞相挽诗二首·其二
十相从明主,唯公望最隆。召周虽异迹,李郭本心同。未遇升天药,空馀济世功。薰风歌吹咽,泪尽古城东。
-
次韵李伯纪丞相游贤沙凤池之作·其二
几日公来浴凤池,蹇驴陪乘偶参差。羁栖自笑卧盘谷,健句争先诵渼陂。世路吹齑无念到,山游啖蔗不言知。紬书倘遂云根筑,肯与酸寒郑老期。
-
李伯纪丞相挽诗
已矣经邦业,茫然造物心。人生固有定,天意颇难谌。此日嗟亡鉴,当年用作霖。吾皇方愿治,十事想遗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