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惠寺横翠阁

苏轼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朝见吴山(1)横,暮见吴山(1)从。

清晨,我见到吴山,像展开的一条绿带;傍晚,我见到吴山,它又仿佛聚合在一块。

吴山多故态(1)转侧为君容(2)

吴山是那么地多姿多态,似乎把自己美丽的身形呈现,供人赏玩抒怀。

幽人起朱阁,空洞更无物。

是谁建造了这座高阁,空空旷旷,什么也没有。

惟有千步冈(1),东西作帘额(2)

只有这绵亘的吴山,从东到西,像是一道帘旌,在我面前展开。

春来故国归无期,人言秋悲(1)春更悲。

春色满眼,我却滞留他乡,不知何时回归;人们说秋天使人悲伤,谁知道春天给人的伤感更加难遣难排。

已泛平湖(1)濯锦(2),更看横翠忆峨嵋。

我已游览过波平水静的西湖,却更令我想念家乡的濯锦江水;再看见这横翠阁前的山色,不由得又思念起秀丽的峨眉。

雕栏能得几时好,不独凭栏人易老。

哎,这雕栏又能经几番风雨?不单是我这凭栏登眺的人儿,倏忽便会龙钟老态。

百年兴废更堪哀,悬知(1)草莽化池台(2)

百年兴废,转眼即过,更使我无限伤悲。我知道,这华美的楼台,也很快会成为荒草污莱。

游人寻我旧游处,但觅吴山横处来。

可是,那时定然有游人寻觅我的游踪,在这吴山横翠之处,留连忘返,观望徘徊。

小提示:苏轼《法惠寺横翠阁》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作品简介

《法惠寺横翠阁》是北宋诗人苏轼创作的一首杂言古诗。这是首典型的登临诗,与历来登临诗一样,分为二层,即登临所见、由登临而产生的感慨。诗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都波折多变,笔法灵活,用语清丽。同时,诗以五言写景,七言抒情,起首四句又杂以民歌体,活泼跳荡,用韵平仄交合,寓以变化。

创作背景

《法惠寺横翠阁》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一月。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跟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熙宁四年(1074年)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熙宁七年(1077年)秋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丰二年(1079年)四月调往湖州任知州。

苏轼

苏轼(诗神)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